原创 追溯中秋从诗词入手,古代是否有中秋团圆一说?

原标题:追溯中秋从诗词入手,古代是否有中秋团圆一说?

中秋节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团圆的节日。在中国,中秋节家人要团聚,要赏月、吃月饼、祭月。除此之外,许多地方还有当地独特的习俗,如烧塔、烧瓦罐焚醋、点橘灯、夜晚游街、踏舞、上坟祭祖等等。从2008年,中秋节与清明节、端午节同被列入公共假期,各放假一天。然而,影响面广泛、意义深刻、广受重视的节日形成的时间却不算早,并非“自古就有”。

中秋节正式确立的日子没有确切的记载。虽然署名李林甫编纂的《唐六典》上记载“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有“八月十五”给假三日的说法,但是玄宗朝只有千秋节休假的定规和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玄宗过生日时大宴百官。“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这一天王公以下的官员要献上特定的礼品,各地官府举办宴乐庆贺,休假三天。天宝七载,改千秋节名为天长节。

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玄宗驾崩后,中秋节可能是民俗与千秋节(天长节)相结合演化而来。这种推测不无道理。虽然古人有不少秋天赏月、月夜的诗,但是目前可见最早的、明确表明是为“八月十五”写的诗是杜甫写于代宗大历二年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秋节确认的时候大约如此,否则很难理解为何写月亮、月夜的诗不少,但大历二年之前却没有关于中秋或八月十五的诗作。

这两首“中秋开山之作”的抒怀意象和风格也与后世常见的中秋诗作不同。两首诗为:“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及“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据考证,彼时杜甫在夔州,思乡心切,“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是其心理写照。但是,两首诗虽有归乡之念,却仍以描写月亮为主,且未见对不能与家人团圆的感叹。

不仅杜甫的诗如此,其后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耕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陆龟蒙《中秋待月》“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等,皆如此。有学者统计,唐人描写八月十五日夜的诗多以赏月、玩月为主,有思乡、怀人之情,并多有月宫、嫦娥及道教思想。


展开全文

推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秋高气爽,十五时月亮分外明亮。明月牵动诗心,从《诗经》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有体现。月夜伤感、思乡、怀人也是古诗中的传统。如曹操《短歌行》的“明明如月,何时可缀?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丕《杂诗》“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其二,唐代以道教为国教,玄宗老年后又非常崇尚道教。唐宋笔记小说中,有数则玄宗再八月十五赏月、游月宫的故事。如玄宗与贵妃在八月十五赏月,玄宗觉得不尽兴,便计划在太液池案边“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又如,传说玄宗多次在天师、高人的带领下,在八月十五晚上游览月宫,还用心记录下月宫演奏的曲子,回来谱曲。明月之虚空意境、月宫的嫦娥不老的传说,都与道教思想契合。武元衡、裴度等人的《中秋夜听歌联句》中“此夕来奔月,何时去上天。云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鲜。燕婉人间意,飘飖物外缘。诗裁明月扇,歌索想夫怜。暗染荀香久,长随楚梦偏。会当来彩凤。仿佛逐神仙”是典型代表。

至于中秋节的得名,也应是中晚唐或宋代才有,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始见。八月是秋天第二个月,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序,是“仲秋”。八月十五就是在八月的中间,故为“中秋”。中秋拜月的习俗源于上古。先秦时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春耕前“春祈”祭祀,祈求风调雨顺;秋收时“秋祭”,拜谢土地神和月神。而踏歌、聚会、宴饮等也是逐渐与地方风俗相结合而成,多形成于宋代。连吃月饼也是宋代才正式开始的——八月十五月夜的高冷也转为热闹:“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魂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为佳节也。”

可以说,中国自古有拜月、秋天祭祀的习俗,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与八月五日的千秋节结合,演变为八月十五日赏月,并将八月十五日确定为节日。之后,各地的相关风俗逐渐融入,使得八月十五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到了宋代逐渐定型。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