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蚂蚁金服推迟上市,但双11阿里的骄傲还要保持

原标题:蚂蚁金服推迟上市,但双11阿里的骄傲还要保持

上周,舆论所关注的关于蚂蚁金服上市所引发的一系列风波在本周已被双11的喜庆狂欢所转移。而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双11提前10天开启,数据早早地超过了去年双11全天,悬念已不在。蚂蚁折戟的,淘宝天猫要保持。

不过,我们接下来还是要来聊聊蚂蚁的故事,从不一样的视角。

10月24日,马云在上海的外滩金融峰会上说:

“不能因为P2P(爆雷)就否定整个互联网金融。”

“(监管)创新一定要付出牺牲和代价,为未来担当,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

“(中国加入的)《巴塞尔协议》是一个老年俱乐部!”

“今天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政策太少。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我们需要来自实践的理论,不要办公室理论的实践,P2P就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

“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

本算不得什么惊天动地的话,比起川普在推特上的“胡言乱语”肯定要显得理性得多。

然而考虑到随后不久蚂蚁金服就被四部门联合约谈,科创板和港交所紧急叫停上市,一众投资者的认购资金被退回,股份被注销,一场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IPO、造富盛宴戛然而止。如果要找个人背锅,马爸爸责无旁贷。

网络上随后开始疯传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在几年前某金融论坛的相关发言,以及马化腾此前答媒体记者关于腾讯谨慎进入金融领域的视频。另一个财经大V,号称早期投资过蚂蚁金服的LP在视频网站上解读蚂蚁杠杆风险的视频早已破了百万。

从天堂到地狱,蚂蚁金服在舆论场的赞毁犹如过山车。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多数的表态情绪化严重,也有一些杞人明显夹带着的私货。

像蚂蚁金服这样一家顶新的“科技金融公司”,横切一两个截面下一个片面的结论既不公平也无助于我们去了解一些事实真相。

马云为什么要抨击金融体系?

当人们将蚂蚁的高杠杆等同于“系统性风险”,并与多年以前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划等号时,就注定了这是一场鸡同鸭讲。

即便抛开情绪,剩下的理性声音里也充斥了不少的傲慢与偏见,这不一定跟新旧的角色有关,很多时候源自我们内心深处对一个巨无霸的恐惧。

我们先来谈一个基本的事实,在科技金融公司进入市场之前,在中国大多数人是无法享受普惠金融服务的。当很多中产或精英谈论借贷成本时,更多的人根本借不到钱,这个数字大概是10亿左右。

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体系因为能力边界的限制无法为这10亿人服务,但并不代表银行忽视了这个群体和这个生意,只是得益于这十几二十年的房地产红利,光房贷就足够玩得不亦乐乎了,至于车贷、信用卡消费贷都只是捎带手做。

如果你和银行打过交道,就知道申请一张信用卡需要填写、核实的信息之繁琐以及对无“正经工作”人群之不友好,有时候甚至到了与现实脱节的地步。

而如果你是个创业者,想从银行贷取一笔原始启动资金,除非有车有房做抵押,否则绝不可能借到钱,至于你正是因为没车没房才创业的这种理由在银行那里是不成立的。

所以马云才会说“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

听着是很解气,但当铺思想其实并没错。对银行来说,对风控的绝对把握才是借贷这个游戏能持续玩下去的基石。如果没有抓手,单纯考验人性,恐怕大多数人会不堪一击。

澳大利亚有一家叫Afterpay的消费贷科技金融公司,有点类似国内的趣店,基本的模式是消费者先买东西随后可以通过分期还款给它,因为没有强有力的抓手,它的逾期和坏账非常高,至今亏损。和趣店一样,Afterpay对待坏账的方式就是一笔勾销,不还拉倒。

不需要你抵押房产证和车本的蚂蚁金服并非没有抓手,相反它的风控可能是所有科技金融公司里做得最好的。

如果你使用支付宝,就会知道“芝麻信用”这个东西。它给你的评分并不是随便瞎给,而是综合了你使用阿里系产品及服务的频次、时长、进出资金额、各种社会类信息(比如身份证、学历证、银行卡、社保、房产证、车本等)给出的一个综合评分。

芝麻信用决定了你花呗、借呗的额度,也决定了你耍无赖的成本,基本不会比欠银行的钱更舒服。而如果你是阿里体系内的商家,本就有抵押在册的保证金等资产,所以蚂蚁金服的坏账率一直保持在2%左右的低点。

与传统银行相比,花呗和借呗的宽容度更高,但不代表它就可以取代前者比之更优。就算你芝麻信用超过800分,照样没办法从花呗里借出买房钱,两者是互为补充而不是取代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马云还要抨击传统金融体系?

更大的可能是马云希望监管可以给到蚂蚁金服更大的空间。按照蚂蚁金服IPO的2.1万亿估值,其市盈率也相当于加了50倍左右的杠杆,相比A股市场银行约6倍,保险公司约10倍的市盈率,这意味着蚂蚁金服的上市仅仅是开始,未来持续地狂飙突进不可避免。

对此,监管的态度也很明确。

银保监会和央行在11月2日晚上10点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其中的三点:放出去的贷款中,小贷公司自己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贷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融资形式,融入资金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ABS)等形式融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倍。

摸清底线,未必不是好事。

信用体系和蚂蚁金服的风险

在外滩峰会上,马云不止一次提到“信用体系”,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也说,蚂蚁16年来一直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信任”。

说得好像中国没有信用体系一样。马云的意思其实是说,中国人的信用不值钱——大多数人没办法单纯依靠信用从银行借出钱来。都2020年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同样以美国为例,由于法律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每个人都拥有国家级别的“芝麻信用”。

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个人和商业信用体系两部分。其中,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美国主要以社会安全号(SSN)为核心,每个新生婴儿都会由美国社会安全管理局统一颁发SSN,类似于中国的身份证号。其与个人银行账号、信用卡号、税号、社会医疗保障号等挂钩,无论是求学、求职还是就医、购房购车,都要求提供SSN,这个号码可以追踪到信用记录。

同时,美国拥有众多个人征信公司,在个人资信调查、资信评级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征信公司会定时收到银行、法院、用人单位等发来的个人信息更新,实现对几乎每一个消费者信用记录的追踪,并定期提供信用报告和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姓名、住址、SSN、工作状况等个人信息、信用历史和借贷、保险等查询情况及有无破产记录等。

征信公司会根据各种记录来评估个人信用分数并划分等级,在满分为850分的信用分数中得到700分以上就意味着一个人信用良好。在申请信用卡或住房贷款时,分数越高可以获得更高的信用额度和贷款利率。

美国构建的这套成熟的信用体系花费了超过100年的时间,而科技公司依靠技术的力量短短十几年就获得了可观的成就(蚂蚁的10亿用户已经超过两个美国的总人口)。

那么蚂蚁金服到底应该算作是一家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呢?

今年更早的一场上海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CEO胡晓明表示,蚂蚁的基因不是金融,而是科技,科技是推动蚂蚁业务每一次进化的最核心动力。

在公开场合蚂蚁金服倒是一直都强调自己科技公司的定位,搞得后来的腾讯金融、京东金融和美团金融等也纷纷表明立场,实在是因为科技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更容易获得高估值。不过拥有金融牌照的这几家,不管你怎么定位,到底还是以金融公司为主体被监管。

回到最初的话题上来,身为科技金融公司的蚂蚁金服会不会有系统性风险?

黄奇帆当年允许阿里在重庆开办“花呗”与“借呗”两家公司就明确要求了不许搞P2P,蚂蚁早期也确实曾有把资产证券化打包加几十倍杠杆的做法,但被监管摸过头之后也还是老老实实地走了十年规模化取代杠杆率的路。

总体来说,当下的蚂蚁金服并没有开启高杠杆的路径,虽然这并不代表它不想,马爸爸的喊话明显带有探水意味,不过监管也迅速明确表态了绝不允许。

IPO被推迟要比触碰红线强,冷静期内的蚂蚁倒不妨重新思考一下在安全范围内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毕竟除了信贷外,它还是一家拥有数字支付、本地生活服务场景和众多生态链路的公司。

“蚂蚁们”的枷锁

人们对蚂蚁金服的担忧虽然并不无道理,但恐怕有一点已经无可避免,那就是以个人信用构筑的建立在互联网上而购买服务的时代已经到来。

即使没有蚂蚁金服也会有腾讯金融、京东金融,以及各类科技金融公司,蚂蚁只是最大的那一家罢了。

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所有公司到最后,都要成为金融公司。”马云对金融公司的渴求绝非一朝一夕。

马云在2008年时曾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

三年后,马云冒着得罪众多大股的东风险将支付宝的所有权从阿里转出,这也有了后来的蚂蚁金服。

两年前,马云的说辞变成了:“虽然这几年,支付宝对金融产生了冲击,但从未想过要颠覆金融机构。”

蚂蚁金服有两条红线,其中一条是贷款金额100万以上的业务不做;不碰传统银行服务较好的大型企业。目前蚂蚁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中小商家和普通消费者。

“马已今服”后,也释出了拥抱监管的态度,监管也并没有想要扼制蚂蚁的创新面,但代价是必须接受和银行类似的监管标准,甚至进行新一轮调整。

当重新IPO时,蚂蚁也必将面临更严格的项目审计、更大的舆论监督,最大的那个总要做些示范,哪怕这些示范有时候会成为它的枷锁。而监管也同时限制了那些后来者们,腾讯金融、京东数科、头条金融、美团金融等。

前通用集团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在他那本著名的《商业的本质》中说:“科技革命给市场带来了巨大变化和诸多杂音,但作为管理者,不能迷失商业中最核心的东西。在当今的新商业环境下,要想“赢”,就必须遵从商业的规则,回归商业的本质。”

愿不忘初心。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