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时故宫就有了消防队,是康熙皇帝还是雍正皇帝设立的?

原标题:清朝时故宫就有了消防队,是康熙皇帝还是雍正皇帝设立的?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朝、清朝两代的皇宫,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众所周知,故宫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居住人员又多,在秋季、冬季干燥季节,很容易因操作不慎引发火灾。故宫建筑较高,在避雷针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明、清时期,很容易被雷电击中酿发火灾。所以,故宫自修建之日起,就经常发生火灾。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明、清两朝,故宫一共发生了近100次火灾,其中重大火灾有24起。光是明朝嘉靖皇帝执政的45年里,就发生了火灾14次,平均4年发生一次火灾。

故宫建成之初,没有设立专门的消防机构。

1415年,故宫还没有完全建成。在春节来临之际,明成祖朱棣心血来潮,在午门前面搭建了高大的台子燃放焰火。不料,焰火引起一场火灾,烧毁了崭新的午门城楼,还让多人丧生火海。丧生火海的人群里,有一个叫马旺的军官。马旺在失火后,指挥人员进行扑救。可是,马旺毕竟不是专业的消防队员,手下缺乏专业的扑救工具,结果不但没有救火,反而被火海夺去了生命。

应该说,从明朝开始,故宫的防火问题就得到了重视。在建成之后,故宫各处陆续挖掘了100多口水井,安装了308座缸桶,作为消防设施配套使用,并在发生火灾时发挥了一定作用。那时候,故宫虽然没有专门的消防机构,但是将巡逻与消防结合起来,有助于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在使用明火的地方,派人负责看守,不允许随意离开。

到了清朝时期,故宫终于有了一支专业消防队。

1680年1月4日,御膳房意外失火。随着火势的蔓延,连太和殿都被烧毁了。在太监、宫女和侍卫人员的全力扑救下,到了凌晨时分,大火被扑灭了。26岁的康熙皇帝经历过这次火灾的教训,意识到必须设立一支救火队,才能在发生火灾后迅速扑灭。

于是,康熙皇帝选了几十名身强力壮的太监,组成一个防范火班,每天负责巡检火烛:“火班,护军校一员,护军7名,各轮番值宿。”这支防范火班,算得上是专业消防队的雏形了。

既然是专业消防队,就得使用专业的消防器材。中国在宋朝时就有了一种以人力为动力的竹筒灭火器具;到了康熙年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一种半机械化的西方激桶被引进中国。故宫里的防范火班,使用的就是这种西方激桶,因而又被叫作“激桶处”。此外,防范火班还配备了云梯、火钩、激桶、木制抬龙等都用于防火、灭火的专业用具。

然而,太监必定不是专业的消防队员。当比较大的火灾发生时,他们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1695年2月24日,光明殿东柴厂发生火灾,康熙皇帝去现场视察时发了脾气,指责“守巡官员兵丁尽皆旷误”。他明确表示,如果以后米仓等处发生火灾,“守视官员兵丁必戮无赦”。

在康熙皇帝为了消防问题殚精竭虑时,雍正皇帝还是一位七八岁的孩子。只不过,每次皇宫内发生火灾,不管是皇帝皇子,还是王公大臣,都会加入到扑灭火灾的队伍里面。雍正皇帝从小就对火灾抢险的场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他当政之后,组建了一个更加职业化的消防队。

这支消防队不再使用太监,而是由年轻体壮、性格稳妥、操演技术娴熟的八旗官兵、皇宫侍卫组成。防范火班有固定的编制:“火班8处,每处派参领1人,官员5人,领倌5名,马甲45名。备激桶8下,每处派参领1人,官员3人,领催倌3名,马甲27名。”

防范火班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729年时,防范火班总人数达到了1288人。他们分属37个侍卫值班点,每个值班点配备全套的消防工具。雍正皇帝还规定,驻扎在防范火班附近的官兵,也应该在夜间失火时,加入到灭火行动中来:“凡夜间遇有传集之事,火班处附近居住之官员兵丁,即令赴该救火班之大臣处呈递名牌,听其指示遵行。”

由此,故宫有了一个规模庞大、遍布各处的消防网络,建立了越来越完善的消防制度。在雍正皇帝之后,历代皇帝又对消防网络、消防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这些消防网络、消防制度在200多年来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朝故宫发生火灾的次数、规模、危害都远远小于明朝。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