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原标题: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先说结论:赵二赵匡义的得位不正,赵匡胤的死肯定也有阴谋,至于后来拿出的所谓金匮之盟大概率也是赵二和赵普的一项政治交易。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享年不到五十岁(虚岁五十)。然而,赵匡胤的死亡是非常不正常的。按理来讲,赵匡胤这样一个身体健硕,无任何疾病史并且养尊处优的皇帝而言,在这个年纪去世,可以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遍观宋史,找不出丝毫赵匡胤在去世之前有身体不适的记载,甚至在去世前的几个月,赵匡胤还出宫参加各种活动,好端端的一个人,居然就这么没了,这的确不得不令人怀疑。

当然,《宋史》中为了不搞阴谋论,为尊者讳(赵匡义),所以为赵匡义继位的合法性做了铺垫:

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 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 子,福德吾所不及云。”

先说这是受命于杜太后,接着又记载赵匡胤本人亲口承认过赵光义日后必为天子。乍一看好像没问题,但细想却有一个巨大的不合理之处:既然是“受命杜太后”,而杜太后早在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便去世,那么赵匡胤为何不直接立赵匡义为皇太弟,而要多此一举立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为太子?这岂不是“违背杜太后的懿旨”?这一点根本说不通。所以,宋史中的这段有关赵匡义合法性的记载,大概率不实。

再说“金匮之盟”。金匮之盟,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然而,根据其他记载,金匮之盟的内容直到赵普被赵光义重新启用之后才公布于世。居然这是一个关乎皇位继承的重要文件,为何不早公布?而在赵普拿出金匮之盟的时机恰巧是在被新皇帝重新启用之时,这更加值得怀疑。还有,金匮之盟的内容,大概是让宋朝皇位兄终弟及,可以说奠定了宋朝皇位继承的法则。但在赵光义继位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接连神秘去世,而魏王赵廷美也被借故贬斥,真有这么巧的事情吗?当所有的巧合发生在一件事情(皇位继承)上,是不是别有原因呢?

再者,金匮之盟确立了宋朝皇位继承原则,如果确实存在,那么赵光义这一支内部的继承顺序也应当依照这个原则,毕竟“主少国疑”,但赵光义这一支的传递一直是父死子继而非兄终弟及。这间接证明了这个金匮之盟不过是后来的政治交易中的杜撰品。

种种证据表明,赵光义的继位的确是有隐情,至少合法性是不足的。因此,后世有人怀疑宋太祖是被宋太宗害死的,所谓的“烛影斧声”便是后人的一种猜想,然而因为此事的记录着是个野和尚,所以真实性存疑。但通过上述分析,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赵光义和宋太祖的死,脱不开干系,而他的继位,也名不正言不顺,所以需要后来加以粉饰,然而假的终究是假的,其合法性论据的不合逻辑之处颇多,反而证明了他的得位不正。

不过,正所谓天道好轮回,靖康之难后赵光义这一支几乎全军覆没,唯一的赵构则失去了生育能力,不得已,赵构不得不选择太祖一系的子孙来继承皇位。因此,从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孝宗开始,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了太祖一脉手中。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