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刑不上大夫”后面还有一句,读完就知道,古人到底有多聪明了
“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曲礼上》,流传至今,一直被我们理解为允许官员的法外特权,一直被认为,官员犯法是可以赦免的。
因此,这句话也成了封建时期的万恶渊薮,人们常用“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与之对应,言下之意是,天子犯法都要治罪,更何况大夫,你身份再尊贵能贵得过天子吗。
于是,电视剧里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说这话的人往往是时代先驱,说完之后,他自己都会得意的等待掌声。
可事实呢,事实很尴尬,两句话我们都理解错了,错就错在:
周礼
“刑不上大夫”我们丢掉了后面一句,曲解了他的本意;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呢,则完全是流传的过程中写了个错字,而这个字,才是这句话的核心。
今天就讲讲“刑不上大夫”吧,刑不上大夫后面一句是什么呢?
从根本上讲,这两句合起来理解,还是很人性化的,因为它并不是提倡特权,而是为了保护尊严、人格,而尊严、人格,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古代,则是非常重要的。
瞧瞧,我又讲了一句误解了两千多年的古语,但今天就不讨论它了。
那么,所谓“刑不上大夫”的本意是什么呢?
刑,在古汉语里,是专用名词,特指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
刺面、割鼻、剁脚、阉割、砍头,就指这五类残缺肢体的刑罚,没有别的说法。
而大夫呢,并不单指当官,还代指一种等级。
秦汉以前,社会人群分为五等,即公、卿、大夫、士、庶人。
以读书人组成的士为分界线 ,以上全是朝廷官员。
这样一来,“刑不上大夫”就有了另外一层解读,即:
针对老百姓的五刑不能用在大夫以上的官员身上。
那对大夫以上的官员不能用五刑,官员如果犯了罪该怎么办,没关系,古人有别的办法,其实这办法比对待老百姓还要严,什么办法?
赐死
皇帝对犯罪的官员,可以罢官、夺爵、赐死、甚至夷族,但就是不提倡五刑。
为什么?
西汉贾谊提出两个原因,非常有道理
一:投鼠忌器。
想打老鼠,又怕打坏老鼠旁边的器皿,这里的老鼠即指犯罪的官员,而器呢,指的就是皇帝。
贾谊解释说:
……今自王公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今与众庶同,被戮辱者,不泰迫乎……
朝廷官员,都是天子的辅弼,就像自己的亲戚一样,如果用对待庶人的方法,割鼻子、断脚、髡发以至于弃市等方法去对待他们,不等于在打天子的脸面吗;
二:等级分明。
犯了大罪可以赐死,可以夷族,但不要去侮辱他的人格,犯了小罪,可以罢官,可以夺爵但不要采用庶民的墨、劓、剕、宫等特征相当明显的刑罚。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刑不上大夫”后面那句话的核心,即:
皇帝
刑人不在君侧
受过五刑的人,不能侍候君王。
换句话说,君王不能让官员受五刑,因为受了五刑之后,他就不能当官,继续为朝廷服务,为君王效力。
两句话联系起来,才是“刑不上大夫”原来的含义,古人之所以这么讲究,原因很简单:
一:照顾朝廷体面;
二:也是为了砥砺官员。
毕竟在古代,读书人还有气节,还讲个君知我报君的,人们都知道感恩,你对我好,我自然也不能狼心狗肺。
所以,“刑不上大夫”后面还有一句,读完就知道,古人到底有多聪明了。
古人有多聪明?
他咋就能考虑得这么周到呢。
不过这层意思现在可能就不适用了,因为人们常会说:都什么时代了,还讲究这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