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假如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而是等曹操、司马懿内耗,结局会怎样?

原标题:假如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而是等曹操、司马懿内耗,结局会怎样?

对于这个问题,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那就是诸葛亮为何要北伐,或者说他坚持北伐的目的何在?不去北伐又会怎样?

第二个方面,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强劲的对手出现,司马懿如何获得更高的威望?他怎么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培养自己的势力?

一、诸葛亮为何要北伐?

1、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

诸葛亮《出师表》的第一句就说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也算是东汉末年一名心系天下的有志之士,看到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兵荒马乱。他也非常渴望遇到一位仁义之主的出现,然后追随于,和他共同去挽救当时的乱世。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来到隆中,诸葛亮终于等到了人生中的贵人,从此跟随刘备一起征战四方,为了让天下得到统一,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给刘备制定了 《隆中对》的战略宏伟蓝图。

这也让驰骋沙场多年的刘备看到了人生的方向,所以才甘愿奉诸葛亮为师。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为了相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为了天下的统一,无论是东边的孙权,还是北边的曹操,都是阻碍他们计划的难题,所以北伐这一战略任务,是他们君臣二人必须要面对的。

可是刘备因为夷陵大战的失败,最终导致自己抑郁而终,带着他未尽的事业驾鹤西去。那么北伐曹魏这一重任也就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为了完成先帝的愿望,也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选择了北伐。

2、转移社会矛盾

在诸葛亮伐之前,就对当时的蜀国内部出现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的。可以说在当时蜀国内部并不和谐,也可以说是矛盾重重。

这主要是因为刘备进入川蜀之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建立起来的蜀汉王朝,并没有得到当地原有势力的认可,毕竟刘备集团,是外来势力在人家的地盘上建立起来的王朝,从心理上来讲,原有的一股势力肯定是心有不甘的。

他们并不在乎刘备集团在此能过得有多好,所以诸葛亮看清了这点,才会在《出师表》中说道“此乃危机存亡之秋也!”那么诸葛亮所指的这个危机不是东边的孙权,因为自夷陵大战以后,在诸葛亮的努力之下东吴集团刚刚和蜀国建立起了同盟关系,暂时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

然而此时雄踞北伐的曹魏集团刚刚经历了曹丕的去世,曹睿的继位。也就是说刚刚历经了新老君主的更替,内部矛盾也还存在着,而此时由于刘备刚刚去世不久,曹魏集团并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防御蜀国之上。所以北方的曹魏也暂时不会对蜀汉王朝构成威胁。

那么通过以上分析,就能得出结论,诸葛亮所说的危机实际上是来自蜀国内部,就像诸葛亮说的一样,偏安一隅定不能长久。蜀国本来就是封闭之地,如果不思进取必定会在内斗当中灭亡。

所以说为了凝聚人心,团结国人,使得蜀汉上下一致,唯独的办法就是借助先帝匡扶汉室的名义,对外发动战争。目的就是要通过战争的形式,把国内的矛盾转移出去。如果说身为蜀国的实际当家人,不去思考不采取行动,放任蜀国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时间一长,不仅会遭遇到来自内部的威胁,更有可能会引来北方曹魏的猛烈进攻,内忧外患之下蜀国必将会在很短时间内走向灭亡。

3·为蜀国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还是在他的《出师表》中有说道“益州疲弊”。也就是说蜀国所在的这块地方,有着许多的弊端。长远下去不利益蜀国的发展。

为了给蜀国争取更多的领土和发展空间,诸葛亮才决定从魏国防御最为薄弱的地方–陇右下手,因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这给蜀国在实力带来了很大的提升。实际上诸葛亮也非常清楚,凭蜀国的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打败魏国统一天下的。

所以他只能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去稳打稳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魏国的领土,为蜀国扩充实力。

综上所述这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他北伐的目的所以

第二、司马懿凭什么能与曹魏争夺天下?

如果说诸葛亮不去北伐,司马懿身在魏国就没有用武之地,纵观当时整个魏国,几乎没有一个人是诸葛亮的对手。

唯有司马懿才能真正的牵制住诸葛亮,否则魏国在诸葛亮的猛烈进攻下,很快就会被拿下。然而司马懿的出现,让诸葛亮放缓了脚步,直到最后硬是利用时间把诸葛亮拖死了。

足以见得司马懿的智慧的确是超出一般的,有才华有智谋,又谦虚又为人谦和。所以久而久之身边的文臣武将都非常认可与他,这样以来也在魏国上下建立了自己的威信,这才有了当时高平陵之变时一呼百应的气魄和魅力。

总结

如果说诸葛亮不北伐,蜀国偏安一隅终将灭亡于内部矛盾和外部的威胁,如此以来司马懿也就没有施展才华,展现个人魅力的机会,身边的人也就不会追随于他,最终也将无法建立起那项丰功伟绩。

因此我一直认为,这个社会上都是冥冥中自由安排的,“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有诸葛亮就会出现司马懿。诸葛亮的北伐是必然的,那么碰到司马懿这位对手也是必然的。司马懿借这个机会培养自己的亲信也就自然形成了。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