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一生打了一次仗,献了1计,却改变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命运
乱世出英雄,在三国战乱年间,就出现了许多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比如: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曹操、孙权、司马懿等等。不管是哪一个拿出来,名字都如雷贯耳,尤其是“千古军师”诸葛亮,他用自己的一生阐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为蜀国出谋划策。
诸葛亮是刘备求来的军师,司马懿也是曹操极力想要留住的重臣,相比于诸葛亮234年就去世,活了51岁。司马懿直到251年才去世,活了72岁,是魏国的四代辅国重臣,因为站在对立面,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抗一点都不少。司马懿再善谋奇策,能征善战,遇上诸葛亮也会吃亏吧,为什么两个人最后的命运却恰恰相反了呢?这个一个叫马谡的人脱不了干系。
司马光曾说:“越巂太守马谡才计过人,好论军计。”也就是说,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在军事方面比一般人都聪明。《三国志》中刘备在世时却不止一次的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是不相信马谡这个人的,认为他能说的天花乱坠,但是自己根本就做不到,一定不要重用这个人。
但诸葛亮却非常信任马谡,认为他是一个可用之才,况且马谡说话谈吐颇有诸葛亮之风,在诸葛亮眼中,他是一个被埋没的人才,是块金子,只是如同当年的自己一样,被灰尘蒙蔽的光彩,并且诸葛亮一直找机会,想让自己手中的这可珍珠发光,让人们改变对他的偏见,他的他才华得到施展。
225年,那年诸葛亮要去讨伐叛乱者雍闿,马谡作为诸葛亮推心置腹的朋友,连绵相送数十里,走过了一座一座的青山,任然舍不得回去。诸葛亮就对马谡说:“我们一起共事谋划多年,今天你就再给我出一个好计吧。”马谡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对诸葛亮说:“此去路途遥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按照目前的兵力来看,强攻只会损兵折将,还会招致更多战火。”
还告诫诸葛亮一定要坚守一个原则:“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仁厚待人。”那又该如何攻心呢?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不言自喻。诸葛亮擒贼先擒王,抓住了当时的首领孟获,他知道孟获这个人不太聪明,但是为人忠厚老实,在当地人心中还受到好评,于是将七次将孟获抓了,又放了。孟获被抓了七次,羞愧难当,一没感觉没脸回去,二是对诸葛亮的才智敬佩。马谡这一计也给自己奠定了基础,让诸葛亮更加信任。
228年,诸葛亮最为军师,要和北魏交战,当时的主要对手就是赫赫有名的司马懿,诸葛亮知道这一场战争多么艰险,但是既然敢出兵北伐,心里其实是有底的,况且,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有谋略之人。但是这一仗却出乎意料的失败了。
主要责任在马谡身上,刘备生前虽曾多次提起,不要重用马谡!这一次,诸葛亮还是将自己这个得力助手用上了,并且对他赋予极大的信心,不顾各路人马的劝阻,明明有更好的人选却不用,而是直接把没有打过一场仗的马谡直接提拔成先锋。
马谡接到命令后,整个人都不在状态,或许是第一次当先锋太兴奋昏了头,又或者是因为这是第一次,所以不知所措。马谡犯了行兵打仗的大忌,直接放弃了水源,驻扎在山上。最糟糕的是,他不会调兵遣将,将整个行军队伍搞得乱七八糟。当敌人进攻的时候,他们就如同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因为马谡的失误,军队损失了大批将士。
诸葛亮难平众怒,为了顾全大局,决定给众将士们一个交代,于是有了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孔明挥泪斩马谡”,因为马谡的失误,导致了整个战局失败,北伐失败了,自己也蜀国也元气大伤,禁不起战队。六年之后,心力交瘁的诸葛亮怎么都没能把国家匡扶起来,抱憾离世,成了千古的遗憾。而司马懿因为这一战,更加受到重用,司马家族也在暗中崛起。《晋书》说司马懿是:“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是乱世里的重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