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失孤》原型郭刚堂寻亲成功,称会把孩子养父母当亲戚,令人泪目
画近日,电影《失孤》中被拐儿童原型郭新振被公安机关找到。而随着他与生父郭刚堂的相认,令人欣慰的现实结局也为电影《失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郭刚堂曾说:“只有在路上,才感觉我是一个父亲”。而如今,他终于可以对父亲这个沉重、有负罪感的称谓重新定义。
回顾郭刚堂的半生,他带给这个社会的人物印象不只是一个温暖、顽强、有责任感的父亲,更是一个善良、勇毅、有同理心的斗士。4年的寻子历程中,在承受个人痛苦的同时,也致力于打拐活动,通过他提供的失踪、被拐儿童信息,帮助公安机关先后找回100多名被拐儿童。因此,郭刚堂的担当和社会形象是配得上受人仰望的,如今他能与失散24年的儿子重逢,他的个人喜悦更是层面的群体振奋。
而令人意外却欣慰的是,面对买走儿子的养父母,郭刚堂表态会以“就当是一门亲戚”的礼遇对待,并强调会秉持真诚的心理状态。对于郭刚堂的善解人意,网友纷纷表示难以接受,在大多数人看来,即便郭新振养父母并非拐卖者,但作为买家却是罪恶行径的推手,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是根本原因。对于这种社会害虫的后果,舆论主张自然是除之而后快。
但对于郭刚堂而言,能与子重逢已是余生最大献礼,相比于24年的水深火热,他更愿意把精力和视野投向未来的圆满和振奋。而如何面对郭新振以及妥善处理两个家庭的关系,郭刚堂夫妇自然会格外慎重。因为在这一节点,郭刚堂夫妇自身的情绪纠葛已然不是首要的,而是该顾及郭新振怎么处理生育之恩与养育之情的关系。即便郭新振知道自己被买卖的隐情,但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困局下,他倾向那一边似乎都是不孝。
把孩子养父母当亲戚,郭刚堂无论在个人情感角度还是世俗层面而言,他都是通透且睿智的,或许在此之前他也因为他与儿子的重逢。对于郭刚堂而言,儿子的命运轨迹并未因被拐卖而就此滑坡,反而受到良好教育,且拥有一份体面工作,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他积攒在内心24年的怨恨。但无论郭刚堂的“不计前嫌”是出于一个开明、大度的善良人性,还是出于对亲生儿子的情感照顾,但郭刚堂的以德报怨始终绕不开他对弄丢失孩子的愧疚感。
同时,与儿子阔别24年,父子情感存在严重断层,他很难让刚重逢的儿子陷入焦虑和无奈。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郭新振养父母当成亲戚,留给郭新振足够的缓冲和调整空间,让24年的情感空白慢慢补足。
因此,现在处境最为困难的是郭新振,24年养育之恩与养父母是买家这种情感的碰撞,亲生父母与养父母的矛盾情感指向,这一切都将问题抛向了他。亲生父母把养父母视为亲戚,这是他能做得最大的善意。对于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的情感联系,亲生父母不是强硬地掐断这种养育纽带,而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空间。
而无论养父母最终会面临怎样的律法追责和道德审判,对于郭新振的一生而言,他都是幸运的。其一,在此之前他没有活成其他被拐卖者的悲惨命运,反而过上了体面的人生;其次,从始至终,他都有一个伟大、坚韧、有爱的父亲。郭刚堂骑行50万多公里,跑遍31个省,报废10辆摩托车,二十四年挣扎漂泊虽一笔带过,但其中辛酸罄竹难书。如今他的家庭成员发生变更后,只会得到更多的爱和温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