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儒释道·儒——德不失民,度不失事
吴国国君夷昧派使者屈孤庸去晋国,希望能与晋国通婚,实际上吴国的目的是与晋国建立联系。屈孤庸一到晋国,就去拜访赵文子,赵文子问起了吴公子季札的情况。季札是吴王诸樊的弟弟,多次推让君位,先封于延陵,后又封于州来。在公元前544年,出使鲁国,在欣赏周代传统礼乐时,加以分析,说明周超与诸侯的盛衰大势。因为这样的情况,赵文子就问,确立季札为吴国的国君,是否是上天的意思,要使者来回答。这分明是出了个难题。
但这个使者应变能力很强,他知道这个问题的深意何在。就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季札还是推让了国君之位。让他继承王位其实是前面两位吴王的意见,决不是上天有意要让他来当君王。如果上天真的有意,那么肯定不是季札,而毕竟是当今的吴王昧。”
接下来,屈孤庸这个吴国的使者,大谈了能够成为君王的条件,他认为最主要的在于人是否有德。老百姓归顺于有德的人,一个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并且使事情有序而不乱的人,上天才会把王位给他。他最后说,夷昧就符合这个条件,而季札只是个守节者,所以他不可能成为吴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