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加快推进中子铺遗址保护利用

原标题: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加快推进中子铺遗址保护利用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踞秦岭南麓、川陕结合部,是剑门蜀道入川的第一个县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秦蜀锁钥”“川北门户”之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古蜀道的重要路段上,一场考古发掘震惊中外,四川地区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子铺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以北、秦岭黄河以南无细石器文化的空白。

30年后,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加快推进中子铺遗址发掘与保护工作,一场关于中子铺细石器的学术研讨会于10月26日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举行。3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朝天,围绕中子铺遗址的发掘、保护、利用、工艺复原等方面各抒己见。神秘的细石器文化,历史深处的尘封往事,再次走入人们视野,一段史前人类文明正在这里被解读。

“三角蟾”引发的田野考古

丰富遗存比四川三星堆遗址还早2000年

中子铺遗址位于嘉陵江广元段潜溪河支流南岸,朝天区中子镇中子铺社区一组营盘梁。由于地形平面近三角形,山脚下又环绕着一条小河,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三角蟾”。一段关于四川新石器发掘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1990年春,营盘梁来了一支考古队,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队队长王仁湘带队。据王仁湘回忆,那年春天,他收到从四川广元传来的信息,称当地文物干部唐志工在朝天区一个小山丘上发现了细石器。

“在前人构建的知识体系中,细石器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而广元一带属长江水系,属于大南方农耕文化区域,细石器怎么会出现在那里?”伴随着疑惑与好奇,王仁湘立刻赶往广元,随唐志工登上了“三角蟾”。

很快,王仁湘采集到大量细石器,并将标本带到北京,并请专人绘图,自己整理,快速写出调查简报并指出:“中子铺遗址的发现,将川北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又向前推进了关键的一步。”

1990年和1991年,王仁湘与叶茂林、郑若葵、杨国忠等专家对中子铺遗址共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出土石核、石叶、石锛、石片、石柱、刮削器等文物共1万余件,其中有细石器标本1400余件、可供观察的细石器标本500余件。

经碳14测定,中子铺遗址出土的细石器距今约7000至6000年间,这是迄今为止四川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遗存,比四川三星堆遗址早了2000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介绍,1992年,在纪念三星堆考古发现60周年暨巴蜀文化与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和王仁湘共同发表论文《四川盆地北缘新石器时代考古新收获》,把中子铺遗址的发现作为四川新石器时代较早较突出的一个代表,并提出三星堆文化的渊源,应从四川盆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去寻找的观点。

中子铺遗址考古,给广元市朝天区留下了一张考古新发现的名片。在参与发掘的考古专家与朝天区的多方努力下,该遗址于2013年公布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专家一致认为:中子铺遗址是四川盆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是四川境内当今发现的文化特征突出、遗物最为丰富的一处细石器遗址,也是黄河以南仅有的一处最好的细石器遗址,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同步,它不仅是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的上限,也是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上限。

至此,昔日寂寂无名的中子铺,倏忽之间声名鹊起。

“高科技”呈现同时期文化面貌

多元风格成就西南细石器的研究标杆

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以及用细石核、细石叶加工而成的石器。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高科技,细石器制作技术便是石器时代的高科技之一。”据叶茂林介绍,中子铺细石器遗址出土细石器多以黑色燧石为原料,另有少量的石英岩。细石器数量多、类型丰富、特征鲜明、制作技术较为成熟。出土石核类型较为齐全,包括扁体和圆体两大类,有楔形、柱形、锥形和漏斗形石核。石核剥片的方法明显,其中楔形石核多为锛形,两侧平齐,下底为斜刃,高大于宽,叶片疤痕见于一侧,特征鲜明,为国内少见。

对此,王仁湘认为,中子铺的细石器,不论石核、石叶和石器,形态较为固定,都有比较明确的用途,是独具特点的细石器文化遗存,它很可能代表了四川盆地及盆周地区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建议命名为“中子铺文化”。

“中子铺文化”的发现和确立,为研究中国南部的细石器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研讨会现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志清表示,中子铺遗址丰富了南方细石器技术体系与风格内涵,重现了南方细石器传统多元与复杂特性,是西南细石器的研究标杆。

“研究者一般认为中国细石器工艺的起源是以华北为中心,然后往西、西南、华南传播,事实上包括中子铺文化在内的南部地区的细石器遗存,与华北系统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王仁湘在其所著的《中子铺:细石器文化南进的路标》一文中表示,中子铺细石器的剥片技术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以认为南北细石器工艺并不完全出自同一系统,南方细石器可能也有自己的起源。

四川大学教授李永宪先生在论述四川地区的细石器时,也对中子铺遗址有所研究,他赞同四川包括中子铺等这一类长江流域的细石器遗存,可能是长江流域当地起源,而对先前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的细石器华北起源说,再次提出不同看法。

实施“六个一”工程

做靓中子铺细石器文化名片

如今的朝天,高铁经过中子铺,与川陕公路同行,现代交通与蜀道的艰险途程,交相辉映。古道悠悠,古遗址作为川陕古今通道重要节点,保留了历史的文化遗存和原始记忆,承载着文化基因,见证古今变迁。

“朝天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一直是先秦古栈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和中国蜀道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核心走廊,现存古栈道、筹笔驿、诸葛军师庙等秦汉三国文化遗踪30多处。”广元市朝天区区委书记蔡邦银在研讨会上表示,近年来,朝天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按照“六个一”整体构思,先后多次邀请地质、考古专家实地踏勘、研究中子铺细石器文化,在学术定位、遗址保护、项目支持、展陈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据介绍,着眼中子铺遗址的保护挖掘,朝天区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即整理一本资料、完成一个报告、制作一部专题片、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建设一个文化博物馆、打造一个遗址公园,致力建成集收藏与研究、展览与休闲、人文与自然、旅游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细石器学术研究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考古体验基地,建成全国细石器文化展示和交流中心,进一步提升朝天文化底蕴。

其中,位于朝天区中子镇石材城的中子铺细石器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四层,主要展览细石器文化和现代石材文化,目前博物馆主体已完成建设,正邀请相关专业团队紧锣密鼓开展展陈设计,将于2021年正式对外开放。

“中子铺细石器遗址是石器时期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实物见证,做好遗址保护利用意义重大。”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表示,未来,将落实专门的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原中子铺发掘专家和本土参与者的作用,尽快启动遗址周边文物考古调查,加强学术研究,切实强化中子铺遗址考古支撑。同时,加快推进遗址文化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建设,力争高水平建成全国第一个细石器文化展示和交流中心,做靓中子铺细石器文化名片,使之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效益。

责编:任文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