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考古为啥害怕在古墓看到鸡蛋,其中有何讲究?专家:摸一下都是错
引言
杜牧是位不折不扣的考古爱好者,一首《赤壁》流传千古,人尽皆知。如果这还不具备绝对说服力的话,“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更是将他的怀古思绪体现得淋漓尽致。考古的乐趣在于从遗迹和遗物中发现更多的内涵,因此每一件考古出土的文物,都需要珍而重之地保存起来。
从人类开始饲养家畜起,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鸡蛋就成为人类固定的食物之一。中华菜式经过数千年发展已经是博大精深,很多菜品都会以鸡蛋作为原材料之一,而且鸡蛋本身也是营养极其丰富的食物,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益处。当然这也成为了很多孩子的噩梦,因为煮鸡蛋并不好吃,于是千方百计想要逃避。
▲鸡蛋照片
不过鸡蛋要放在古代对平民百姓而言就是稀罕物品了。在当时,一般的百姓饭都吃不饱,即使有养母鸡的,生下的鸡蛋也不会自己吃,而是拿出去卖钱。所以在古代能吃上鸡蛋也是一种身份的体现,如果要拿来陪葬,那一定是身份地位都很高的人才能做的事。然而,在考古的时候,专家们却最怕在古墓见到鸡蛋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01
说到陪葬,古人的墓葬和今天可不一样,讲究比今天多很多,而且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一般都会有陪葬品,随着身份地位的上升陪葬品也会更加丰富,如果是皇室成员的墓葬,可以说就是一座宝库。这样的宝库留下的财富自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中的金银可能算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反而是那些看似做工粗糙的陶陶罐罐才是考古研究的重中之重。
▲清朝帝陵——清东陵
考古在中国的兴起比较晚。“考古学”意味着“研究古代之学”,通过寻找古人残留于世间的遗迹进行历史研究。中国大地上蕴藏的财富最初就是被外国人盯上的,比如敦煌,比如莫高窟。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家、考察队遮遮掩掩地在我国大地上四处寻找文物遗迹,在此期间盗走了无数宝藏。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中国才在机缘巧合之下陆陆续续发掘了周口店、殷墟等遗址,自此我国的考古学可以说已经正式诞生了,随后考古学体系也逐渐完备起来。
▲秦兵马俑照片
考古工作是个细致活儿,必须集中精力,小心翼翼地发掘遗迹,需要耗费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单看考古用具就明白了,清理灰尘的物品大到铲子,小到牙刷一应俱全。古墓毕竟已经在地下尘封了数百上千年,之所以还能保存下来就是因为隔绝了包括空气在内的外部环境,才没有被腐蚀殆尽。以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例,兵马俑在地下两千多年都没有丝毫变色,依旧栩栩如生;但自从出土以后就暴露在空气中,身上的色彩很快消失,变成了灰头土脸的样子。由此可见保存文物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
02
在前文我们有提到,鸡蛋在古代是并非家家户户都能享用的奢侈品,更别说用来当陪葬品了。那么,如果一座古墓中出现了鸡蛋,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可以推测墓葬主人的身份很高,不然是不能有鸡蛋陪葬的。要知道这并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无论生前死后一应用度都是有规制的,如果超过了规制就是逾矩,将会遭受来自统治者的雷霆之怒。所以从此可以推测,用鸡蛋当葬品的墓是大墓,里面可能有机关重重,还可能早已被盗墓贼光顾过。
▲西周墓葬发现的鸡蛋
用鸡蛋为葬品并非没有讲究的。古人下葬时会在身上裹上丝绸,头部会留下一个小孔,其寓意就是破茧重生。这有些类似于埃及法老王的金字塔,其内部也有向上的通风口,也是相似的寓意。而鸡蛋里会孵出小鸡,就像蝉蛹破茧而出,在古人的眼里同样具有重生的寓意,只是这种寓意比较少见,所以才让考古学家们感到吃惊。
▲考古专家勘察现场
至于考古时为何最怕看到鸡蛋,原因其实跟前面提到的秦兵马俑掉色是一个道理。这些鸡蛋埋在地下少说有几百年多则上千年,鸡蛋内部物质早就流尽,外壳也变成了脆弱的碳酸钙,一接触到空气立即就会变脆。据悉,考古学家第一次见到出土的鸡蛋时,因为好奇伸手摸了一下,结果鸡蛋立即碎成了粉末,于是再一次看到的时候,就取出刷子想要清理上面的灰尘,结果一碰又变成了粉末。这下考古学家是彻底不敢动一下鸡蛋了!
▲西周土墩墓照片
或许对于不懂考古的普通人来说,这两个“破鸡蛋”碎了就碎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对于考古专家来说,这损失的两颗鸡蛋都是难得的文物,就这样碎了考古学家实在是痛在心里啊!除此之外,鸡蛋在墓地埋了千年百年,内部也可能成为细菌的聚集地,一旦外壳破碎可能导致细菌大爆发,对考古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对于考古为啥害怕在古墓看到鸡蛋,专家表示,不管是鸡蛋碎,还是有细菌,都是摸一下都是错,碰一下就心痛。
结语
目前中国最早出土的鸡蛋,是来自西周时期的墓葬,距今已经有2800年的历史,那一瓶鸡蛋装在“西周几何印纹硬陶瓿”中,专家们不但不敢碰一下,连运回去都花了大力气。小小的鸡蛋,真是让考古专家们操碎了心!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