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考古科技||云锦府发掘与新乡科技考古的探索
考古科技
云锦府发掘与新乡科技考古的探索
袁广阔教授莅临工地指导工作
科技考古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在信息,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历史的科学,属于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各级考古单位发掘任务都很多,特别是市一级的基层考古单位,主要承担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普遍存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科技考古方面往往无暇顾及。
以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例,新乡是河南省省辖市,辖五区二(县级)市六县。我所作为新乡地区唯一一家考古发掘单位,负责全市地上和地下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的文物保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并对县(市)区的文物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目前有在职工作人员 10 人,跟其他考古单位相比,新乡市考古所只能算是一个小考古所,科技考古工作开展很少。近年,我们跟其他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了一些科技考古方面的探索,收效较好,于我们而言还只是刚起步的探索阶段。
2018 年 11 月开始,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房地产项目云锦府建设中考古勘探发现的两处汉墓群进行发掘,共发现汉墓 44 座、汉代窑址 1 座。在发掘中又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大概相当于庙底沟文化二期,在新乡地区相当于孟庄龙山文化早期,约公元前2800—前 2500 年)的灰坑 12 座和墓葬 1 座,该项目总发掘面积 3000 余平方米。2019 年 3 月 31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广阔教授到工地参观指导,认为发掘资料很有价值,下一步应该进行多学科合作深入研究。
肉食、仪礼
4 月 2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教授的博士生左豪瑞到工地进行了动物考古检测,在对灰坑中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鉴定后发现仅 H8 一处灰坑里就出土有鲤鱼、鲶鱼、草鱼、鹿、牛、猪、狗、兔、龟、丽蚌等骨骼。整个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中鱼类和蚌类十分丰富,仅蚌类就有环带丽蚌、巴氏丽蚌、三巨瘤丽蚌、背瘤丽蚌、帆蚌、圆顶珠蚌、纽蚌等,鱼类和蚌类当年可能就来自遗址北部不远处的古湖泊。此外,在汉代墓葬中也出土了动物骨骼。
云锦府考古项目遗迹分布
M35 是一座东汉墓,已被盗扰,在墓葬前部填土中发现有陶案残片、陶耳杯,旁边还有一些动物骨骼,经左博士鉴定有猪蹄骨、雁类骨骼和幼鸡骨骼,这些应该是当年放在陶案上用于祭祀墓主的。《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引桓谭《新论》:“孔子,匹夫耳,而卓然名著,至其冢墓,高者牛羊鸡豚而祭之,下及酒脯寒具,致敬而去。”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上就有盘中盛鸡用于墓祭的图像,可见用鸡豚祭墓是当时之习俗。
云锦府工地发现的湖泊遗址
墓主是猫奴
与动物考古相关的发现还有有趣的一则。2012 年,我所在新乡公村一座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的棺床南侧发掘出一些小型动物骨骼。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武仙竹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检测鉴定。根据种属鉴定和观测比较,该批动物骨骼属于家猫。家猫安置于墓主身旁,应是墓主入葬时作为饲宠特意放置的。猫骨骼表面没有发现任何人类行为痕迹(切割、砍击等),全部骨骼属于同一个家猫个体。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该具家猫骨骼上,首次发现中国家畜考古中“偏侧咀嚼”现象。其特征为 :右下颌的 P4、m1 齿尖,使用磨耗程度远远大于左下颌相同齿位齿尖。磨耗差距最大的部位在m1 后尖顶端,右侧比左侧齿尖因磨耗而偏低 2.1毫米,右侧 m1 后尖顶端已磨耗为平面、裸露齿质点,而左侧 m1 齿尖仍保留有完好锐尖。
M35 发现的动物骨骼
公村宋墓家猫是中国考古中首次发现以宠物猫进行陪葬的实例。此前发现的家猫骨骼,主要出土于文化层或灰坑里,可能是被人们丢弃或自然死亡后埋藏起来的。甚至还有少量猫骨可能是古代人食猫风俗的遗存。而公村宋墓中的宠物猫,是人们为培养生活伴侣或寄托生活情趣而畜养的。这只宠物猫还有严重“偏侧咀嚼”现象,对家畜动物的演化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左豪瑞老师在进行动物骨骼鉴定
生活缩影
4 月 3—4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教授的博士生钟华对云锦府工地灰坑采集的土样进行了植物浮选,带回北京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基本上以粟、黍类、小米为主,还有大豆、野燕麦等,有意思的是出土了郁李和葡萄,这可能和当地较高等级人群食用或观赏有关系,此外还有狗尾草、马唐等常见农田杂草。河南师范大学李虎老师在部分灰坑浮选后发现树种有栎树(栎属)、榆树(榆属)等,对研究古遗址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帮助。
钟华老师指导浮选
此外,遗址 M36 是一座庙底沟文化二期的墓葬,共有三具人骨,其中靠上部有两具,南部的一具呈俯身直肢状,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体质人类学博士孙蕾鉴定其为女性,年龄约 35—40 岁。北部的一具侧身屈肢朝向南部的人骨,男性,年龄在 40—50 岁之间,颅骨有明显的创伤面,可能就是由此造成了死亡。在北部靠下的土里还露出一具很小的头骨,应为幼儿,尚未清理。我们对其进行了套箱吊装,带回单位实验室进行细致清理,方便将来向公众展示。
图④ 刚浮选出来的植物种子
图⑤ 浮选出来的粟类种子
我们在离遗址北约 200 米的建筑基槽内发现了厚达 10 米的沙层,里面密布丽蚌壳还有料疆。袁广阔教授实地调查后认为此处是一处湖泊遗址,灰坑内出土的鱼骨、丽蚌等有可能就出自这个湖泊,应该联系环境考古专家进行一些研究工作。在新乡以往的考古工作中也发现有古遗址周边有河流湖泊的遗存,这与当时人们在近水源的台地选址建造聚落的生存习惯有关。
考古人员对 M36 进行套箱吊装
在这里的点滴考古发现,合在一起成为一幅新乡先民的生活场景 :这个区域林木茂盛,有栎树、榆树等,猎人们在这中间追逐着奔驰的鹿、野兔等动物 ;聚落的先民已经有了成熟的农业生产经验,人们在这里种植粟、黍、大豆等食用作物,农田里则长有狗尾草、马唐等杂草 ;当时水资源还很丰富,遗址北部不远处是一处大湖泊,人们从这里汲水饮用和浇灌农作物,湖泊里鲤鱼、鲶鱼、草鱼在水中自由穿梭,还有龟和多种蚌类,人们在这里结网捕鱼和蚌类,并将食用过的蚌壳磨制成蚌刀和饰品…… 云锦府建设工地的考古发现为后人了解新乡先民的生产生活和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历史过往提供了真实可触的珍贵资料。
M36 男性颅骨有明显的创伤面
云锦府建设工地是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考古发掘基建工地的一个缩影,以后我们也将继续“精耕细作”,尽量多的采集遗址信息,与各家单位合作,进行多学科的合作,以期释读出更多的信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