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诸多院士、权威专家献计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内附金句)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指导下,于5月12日在京召开“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到会讲话,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致辞。本次会议以“彰显中医药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的张伯礼、王琦、黄璐琦、仝小林等权威专家共同总结中医药抗疫经验,并就疫情防控相关问题进行了主题研讨。专家们立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就如何彰显中医药优势、提升中医药疫情应对能力,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问题畅谈思考,互相启发,为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贡献了方案和智慧。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就疫情后卫生健康机制调整需关注的中医药元素作主题报告,建议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给予明确地位,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中西医紧密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急救体系。
1
再有类似疫情出现,务必第一时间上中医药。中医药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2
中医整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是好方法,可以独立按中医药方法施治,快速总结出好经验。
3
应对突发疫情,必须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实现第一时间预警,为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打好基础。
4
中医药需有自己的重大平台、重大专项、重大实验室(P3实验室)。
5
中医药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给予明确地位,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
6
中西医紧密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急救体系。
7
加强文化自信宣传引导,对于有组织的“中医黑”、故意诋毁中医药的有害信息,打着中医药幌子的“伪中医”等要加强管理,给中医药一个传承发展的健康空间和社会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领队黄璐琦分享了新冠肺炎相关药物研制对中药新药研发的启示,强调中药的研制应当符合中医药理论,注重体现整体观及中医药原创思维,注重临床实践基础。
1
中医药全方位、深度参与此次新冠肺炎救治工作是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满足民众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一定程度缓解了疫情下民众心理的恐慌”。
3
中药的研制应当符合中医药理论,注重体现整体观及中医药原创思维,注重临床实践基础。
4
中药注册审评,应当综合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证据体系。
5
中药新药研制应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视临床价值评估,注重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仝小林教授交流了对国际新冠肺炎防治的系统性思考,认为以“政府+传统医学+互联网”为特征的武昌模式,是中国抗疫取得阶段胜利的有效经验,是在危机时刻,传统医疗模式应用的典范。
1
中医药全方位、深度参与此次新冠肺炎救治工作是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满足民众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一定程度缓解了疫情下民众心理的恐慌”。
3
中药的研制应当符合中医药理论,注重体现整体观及中医药原创思维,注重临床实践基础。
4
中药注册审评,应当综合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证据体系。
5
中药新药研制应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视临床价值评估,注重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专家组成员王琦教授就新冠肺炎预防与健康中国战略作主题报告,认为虽然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仍然有卷土重来的风险,我们要挖掘中医药防控手段,实现精准防护。
1
中医药防疫总思路:基础防护结合目标防护;主动防御结合环境防控;区别人群,精准施防。
2
充分挖掘中医药针对外部环境的防控手段,缓解国家防疫物资紧缺的压力。
3
筛查高危体质,针对重点人群定制个体化防护方案,实现精准防护。
4
新冠肺炎阴复阳,当属“余毒未清”,防治三大原则: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
5
虽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仍然有卷土重来的风险,不能“马放南山”,仍要“利剑高悬”。
6
中医药在一次次与疫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方剂,是重构疾控体系的独特资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谷晓红教授在疫情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主题报告中提出,中西医并重首先更应该落实在各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结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中西医、理工及人文等交叉型人才。
1
“中西医并重”首先更应该落实在各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
2
“中西医+””中医+”将成为中国医学、未来医学的主流标配。
3
建议修改传染病法、传染病防治体系等,确立中医的地位,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中医药介入公共卫生体系。
4
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医教协同”工作,使之落实落地。
5
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规培方案。给予政策支持,改革规培形式、标准与内容。
6
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形成中医思维为核心的综合临床能力。
7
结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中西与医、理工及人文等交叉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型人才,以促进建立良好的中西医对话体系,使中西医从人才培养阶段即实现交叉融合。
8
中医师承教育与经典教育是促进中医学生建立中医思维的有效教育模式。强化中医的师承与经典教育,使二者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刘清泉教授就中医在新冠肺炎急症阶段的作用与急诊学科发展作主题报告,强调面对疫情,我们需要培养真正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够中西融汇、中西医结合的人才。
1
中医诊疗必须要在病因上下功夫。
2
湿为阴邪,毒之属性可阴可阳。两阴相加易治,阴阳之邪相加难疗。毒易热化,湿热毒邪为病,其治疗多缠绵。
3
疫之为病,不同于时令之变而为,四时寒温之变仅为诱因,疫毒方为本病的根本。
4
面对一场急性传染病疫情中医急诊危缺什么?——人!真正具有中医临床思维的人,能够中西融汇的人,中西医结合的人。
5
融汇现代之术是中医学发展之道。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张忠德教授从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谈到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强调做好传承守正是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关键。
1
创新是中医药的生命力。
2
三方三药,既有守正,又有创新。
3
人民需要的,就是我们中医人应该好好去研究的。中医药人需要有更坚定的决心和信心继承好中医药的精髓,从理论创新到临床实践的创新,从新药研发到中西医的融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医学。
4
中医药理论创新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基础来自于临床,更要回归到临床。
5
团队建设和人才储备是中医传承创新的保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中医传承创新的动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方邦江教授基于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的新冠肺炎临床实践,呼吁要努力构建包括传染病、呼吸、危重病、急救等重大灾害防控、救治一体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梯队和相关机制。
1
构建包括传染病、呼吸、危重病急救等重大灾害防控、救治一体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梯队,建立相关机制。
2
中医高等院校开设传染病、呼吸、急救等重大灾害教学课程,培养临床人才。
3
建立传染病、呼吸、急救产学研一体化学科研究体系。
4
发挥中医各学科的作用,如针灸诊断仪与针灸治疗仪的实践为临床遣方用药和针灸选穴提供依据,综合手段的推广应用使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康复成为可能。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扈晓宇教授在新冠肺炎治疗对中医应对感染性疾病的启发中指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不仅仍能指导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疗,而且能够取得佳绩,应当深入挖掘古今文献,全面继承,使之有益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1
从这次中医抗疫来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理论不仅仍能指导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疗,而且能够取得佳绩。应当深入挖掘古今文献,全面继承,将有益于治疗其他感染性疾病。
2
抗疫实践坚定了社会各界对中医的信心,强化了中医的疗效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3
我们要开拓思路,不能画地为牢,把中医药的优势限定于“非感染性疾病”领域,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勇敢迎接挑战, 从近代以来西医药完全主导的感染性疾病领域中开拓出中医自己的一块新天地。
4
目前为止,仍无《中医传染病(感染)学》本科教材,有必要将中医传染病从伤寒、温病、内外妇儿等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对历代文献中散在的论述进行梳理和系统研究,将其上升为二级学科,以满足实践需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