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道无声的命令 一次以命相救的壮举
一道无声的命令 一次以命相救的壮举
实地探访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刚走近位于乳山市马石山上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耳边就传来阵阵童声,当日乳山市光明街小学的学生们来到这里举行主题快闪活动,唱响心中的赞歌,追忆红色历史。
童声袅袅回荡在耳畔,站在纪念馆向马石山下远眺,满目苍翠,山下村庄升起缕缕炊烟。这座形似“骏马”的山脉走过了斑驳岁月,滋养了一方百姓,仍奔腾呼啸着。
70多年前,马石山曾见证了什么样的故事?演绎过怎样的人间大义?它为何至今仍被人铭记?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外景。本报记者 于淑仪 摄
视死如归 十勇士四闯敌人围网
一走进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主题雕塑。十勇士从岩石中幻化而出,肩扛步枪冲锋向前,还有数支八路军小分队带领群众突围——他们在没有相互联系的情况下,仿佛听到了一道无声的命令,不约而同地打响了救援群众的马石山反“扫荡”突围战。最终,400余名指战员英勇牺牲,成功救出马石山区数十里内的群众6000多人。
1942年,敌后抗战处于最艰难时期。这一年,日伪军在春、夏、冬季对胶东根据地分别进行过大“扫荡”,马石山正是日伪军冬季大“扫荡”的主要合围目标。
马石山地区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后方,这里不但有兵工厂、印钞厂、制药厂,还是胶东军区指挥机关、党政机关、胶东育儿所、医院等所在地,因此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
而今,参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的人很多,但没有嘈杂的声音。望着那雕塑,仿佛能听到勇士们吹响战斗的号角,能看到他们以命相救的英雄壮举。
伴随着冬季萧瑟寒风,日伪军对觊觎已久的马石山地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白天严密搜索,夜晚露宿山野,每隔百余米点燃一堆篝火防突围,几天之内完成了对马石山周围20平方公里地区的拉网合围,未来得及撤离的数千群众被围于“网”内。
敌人不断收网。暮色中,忽然从西面传来喊声:“八路军来了!”村民们纷纷从躲藏的地方钻了出来,只见10名八路军战士迎面走来,身穿黄绿色棉军衣,腿上绑着绑腿。一名战士抬腿登上山岩,挥动胳膊说:“乡亲们,我们带大家一起突围。”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里的十勇士雕像。 本报记者 于淑仪 摄
他们是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的战士,从东海军分区执行旧被服押运任务归途中路过马石山。面对势单力薄的群众,面对数以万计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他们毅然放弃归队,冒着牺牲的危险,为掩护群众“四进三出”包围圈。
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只剩下班长王殿元和其他两位战士,三人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日军被杀退了,惊慌的群众从战士用生命撕开的突破口冲出了包围圈。而战士们,本可以全身而退,却反复进出包围圈,一次次营救群众,直至弹尽路绝。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年轻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这青山之上。
记忆永存 是对英雄最高的礼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马石山突围战中的英雄只有“马石山十勇士”,然而英雄不会被遗忘,在那个生死一瞬间的寒夜里,与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救的还有许许多多英雄。
他们是奋力突围的十八勇士、十六团团部及三个营、十七团七连、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无论建制、人数,在群众危难面前、在生死考验的那个马石山之夜,每一支突围部队都带出了成百上千的被困群众,用鲜血和生命忠实地履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向马石山最高峰走去,只见山顶巍峨耸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一级一级踏上638级台阶,爬到山顶缅怀英雄。
八路军使用的绑腿、子弹袋等物品。本报记者 于淑仪 摄
脚下的石阶多是周围村民一块一块抬上山的,坡陡的地方需要8个人一起抬着往山上挪。当年抬过石阶的老人王玉花说:“从小听十勇士的故事长大,英雄们为了咱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儿,才换来了现在安定的生活,咱也得为他们做点事情。”
在纪念馆西侧,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英名录墙,4735名牺牲烈士的姓名一一镌刻在上。碑刻不光记载着日军制造的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也铭记着面对民族入侵、亡国灭种,中国共产党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浴血奋战的历史担当。
到纪念馆的路坡度又大又陡,每年清明节,很多山下村子的村民徒步40多分钟走上来,只为在烈士名录纪念墙前献上一束鲜花。
2014年,马石山十勇士与狼牙山五壮士一起被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著名抗战英雄群体。201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马石山十勇士”荣誉旗被编入英模方队接受检阅。
亲历故事
乳山市东凤凰崖村村民杨栋森
东凤凰崖村的红色革命印迹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发生在乳山市东凤凰崖村也就是我家的一段红色记忆。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凤凰崖村隶属于牟平六区二海乡,地方虽然不大却很繁华。这个村是乡公所的所在地,街市遍布饭店、商号等,当时曾有“东有崮头街,西有凤凰崖”之说。我的爷爷杨琅轩所在大家族的堂号叫“修德堂”,生意号是“德庆和”,经营着粉房、糕点铺、药铺等。
1935年,我爷爷杨琅轩在莱阳教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天,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老家东凤凰崖村,以二海乡乡长的身份作掩护,在自家建立起党的地下交通站。为了便于开展地下工作,党拨给他几石粮食作为经费开办饭店,店名叫“开一天”,从此经常有我党的同志乔装改扮成货郎,磨刀剪子的、凿磨的、锔锅锔盆的,来到凤凰崖,杨家都以客相待,留他们吃饭过夜。
时间长了,十里八村都说我爷爷好心眼,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爷爷的真实身份。赵介民就是访客中的一位,我爷爷曾护送过他,还有胶东公学的学生。
1937年天福山起义,1938年2月雷福庙战斗后,三军有一部分人来到杨家,正逢我老太刘氏去世,家里在停灵祭吊,他们以牟平国难教育会、山东省胶东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名义为我老太送来挽联,上联写“庭训遗后昆造就出许多革命分子”,下联写“闲范昭邻里激励起无数救国先锋”。时任中共胶东特委民运部兼胶东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的于克恭,是崮头镇地口人,与凤凰崖同属牟平第六区,胶东第一个妇救会就是他们当时成立的。4月,三军往蓬黄掖转移时,我家给提供了路上吃的干粮,刚成立的妇救会则连夜赶制布鞋。
1940年,胶东地委晚上转移到于克恭老家地口村,顽固派苗占魁听到风声挨家挨户查户口。于克恭带领一部分人去了肖家他姐姐家躲藏,另一部分由民运部部长于洲领着来到了东凤凰崖村修德堂,我爷爷把他们藏在棺材里才躲过一劫。
1941年之后,胶东党政机关转移到牟海县,并把第一兵工厂、第五兵工厂(硫酸厂)迁移到凤凰崖,不久胶东公学也随之转移到这里。
1942年胶东军区成立后,军区后勤处就设在我家客屋,高大山政委长期住在这里。胶东军工局局长范心然时常来凤凰崖与高大山同住,组织协调后勤物资供应和军工生产,同样驻扎在二海乡的八路军司令员许世友也几次来我家找高大山和范心然(司令部设在今牟平后垂柳)。同年,在东凤凰崖村成立了胶东育儿所,1943年建起了实验小学。
巍巍马石山,浓浓乳娘情,应该被历史和人民铭记的还有东凤凰崖村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山村,它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借助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通讯员 张军 整理
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89岁村民王少璞
“为了躲过大围剿,在地堰里趴了两天”
曾经看书上记载,胶东的反扫荡战斗是我军历史上少有的战例,它的重大意义不在军事上而在政治上,在这次战斗中,我军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整班、整排、整连的牺牲,从日寇的虎口中救出6000多名男女老少。
印象中,那是1942年的农历10月底,日军开始对胶东频繁“扫荡”,我们村也先后经历了3次大大小小的“扫荡”。
那年我10岁,我的老爹参加了村自发组织的民兵队伍,专门负责村里老百姓的安全,在村界村口给八路军站岗放哨。那时候,我们村里有部队医院、兵工厂,他们还负责运送一些物资、伤员。在围剿两天前,他们开始往外转移伤员。
“快上山,鬼子要进来了。”这天早上,村里开始有从外边进来逃难的村民,我们也收到消息,赶紧收拾东西往山上跑。
远远地听到了外边的枪炮声。“一个地堰子里藏不了一家人,咱分开躲吧。”我娘带着我和我妹,疯一般地跑上了之前找好的地堰里藏了起来。老爹他们则往另一边跑,找了个草棚趴着。我们村上百号人基本上都朝着山上跑,大家找个草棚或者趴在地堰里,大气都不敢出。
在逃跑时,头顶上飞机一圈圈地转着,后边及山下还有日军的枪炮声。藏好之后,山下还不断有来自其他村和海阳方向的逃难群众往山上“涌”。
山下的枪声越来越近,涌过来的逃难人群越来越多,日本鬼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他们开始搜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很快,他们到我们跟前了,我们听得清清楚楚,吓得都不会哭了,加上天气冷,浑身直哆嗦,希望能躲过搜捕。那时候心都快要跳出来了,一辈子没有这么紧张过,现在想起来心还咚咚直跳。
可是,我们还是被发现了。几个日本鬼子拿着枪指着我们,让我们出来,嘴里叽里呱啦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我和我娘还有妹妹非常害怕。断断续续地,我们听到了“良民,他们不是八路”“良民”几句话,现在想想可能是日伪军或者是村里的汉奸替我们说了几句话,让我们躲过了一劫。
整个晚上,我们穿着带补丁的破棉袄,上面盖了点草席子,大冬天又冷又饿,我们都不敢睡。就这样又躲了一天,山下没了动静,我们才开始往山下走。
天是阴的,房子被烧得黑漆漆一片,整个村没有一点完整的地方。到家一看,粮食、牲口、衣服、被褥全没了,鬼子们还把带不走的粮食全部烧掉,一点没留。我们村的村民因为了解地形,提前上山躲避,死伤人数并不多。后来,听说马石山上一个团的兵力为了救老百姓突围,几乎全军覆没。
本报记者 张萌 整理
记者手记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里展示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参观者感慨感动,内心震撼。为什么勇士们能不惜生命、舍生忘死呢?是什么让他们在没有统一指挥、没有彼此联络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挺身而出?又是什么让他们有勇气反复闯进敌人包围圈,一次次营救出被困群众,直至弹尽路绝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用四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人民至上”。
马石山十勇士等是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的先进代表,正是因为忠实履行了“人民至上”的理念,践行初心使命的诺言,他们才被人民群众称之为英雄,才被人民群众永远铭记在心中。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先烈的故事中读懂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找寻力量源泉,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