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升级鸿蒙后的Mate40 Pro,和iPhone 12哪个体验更好?
距离鸿蒙正式发布,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时间。
作为华为绝地求生的系统,鸿蒙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但同时也被指责是安卓套壳,饱受大量的争议与嘲讽。
发布之初,几乎每天都能在微博、贴吧、知乎等各平台,看到无数支持方与反对方的争论帖,似乎大家都有牢不可破的证据。
而随着吃瓜群众的增加,真相慢慢变得不重要了,个人主观情绪的表达占据了主流。
这部Mate40 Pro,几周前我便拿到了手,但一直没有动手写。
我在等,等到如今热度稍微平息一些,再来对它进行审视,方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
网上解读的视频已经很多了,今天咱们不谈那些听起来高大上,实际普通人根本听不懂的底层技术,只讲实际体验。
与iPhone 12的对比体验。
有了灵性的过渡动画
自麒麟980/骁龙845那代开始,iPhone的应用开启速度,相比安卓旗舰便已不占优势。
它的杀手锏变成了过渡动画,自然、统一、流畅的体验,远远胜过傻快傻快的安卓旗舰,其中EMUI则是“傻快系统”的代表。
但在升级鸿蒙后,它变了。从拿起手机解锁进入桌面的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不一样了。
抬手、亮屏、上滑进入桌面,整个过程流畅又自然,体验与iPhone 12几乎一致。
如果加上指纹的话,那它的解锁体验还要更优一筹——戴口罩时终于不用繁琐的输密码了。
左右滑动、打开应用、退出应用,过渡动画也不再是傻快的感觉,自然、流畅、顺滑~
得益于高刷屏的加持,体验比之iPhone 12还要更优秀。
唯一的一点不足,在于进入多任务菜单的动画,还是保留了EMUI那种傻快的风格,希望下版本能有所改进。
万能卡片和大文件夹
从EMUI升级鸿蒙后,另一个直观的变化是万能卡片。
这些自带下划线的App,轻轻往上一滑就能打开万能卡片,要么是快捷开关,要么显示具体内容,甚至还能拖出来当小组件固定在桌面上。
以某东为例,以前你要搜索商品时,得打开App,等待或跳过开屏广告,然后点击搜索栏开始查找,有时还会有烦人的弹窗,一套下来三四秒少不了。
现在好了,上滑打开万能卡片,点击立即搜索即可开始查找,特省心。
这小小的改变,背后是鸿蒙的一个核心设计理念——服务直达,能一步完成的,绝不两步。
如今适配的App还不够多,未来绝大多数App用上万能卡片后,带来的体验将是质变的。
iOS也有类似的功能,给到的功能更丰富,但却需要长按App才能调出,以至于我平时根本不会用到它。
除了动画和App,鸿蒙的文件夹也变得不一样,它变大了。
长按文件夹,点击“显示为大文件夹”后,前八个应用直接点击便可打开,第九个则变成叠加状态,点击可以看到更多App。
很像iOS的资源库,但两者的操作逻辑完全不同,鸿蒙可以放在桌面上,并自由排列组合,iOS只能由系统自动分类,无法自行编辑和移动。、
人均安装几十上百个App的当下,其实我们常用的就十几个,此时收纳就很重要。
强到离谱的后台机制
如果说以上功能算亮点的话,那么鸿蒙的杀手锏是它的后台。
一直以来,华为在运行内存上的“抠门”被不少用户诟病,友商们都用上16G运存了,六七千多的Mate40 Pro,最高居然只有8G运存。
其实不是华为抠,是根本没必要,就跟iPhone 12 Pro Max只有6G运存是一个道理。
我用Mate40 Pro连续打开了十多个大型应用,半小时后它愣是一个不杀。最绝的是,你甚至能同时玩数款游戏,来回切换时无需重新加载,游戏全部在线。
离谱,我只能说离谱,安卓再怎么套壳也做不到这样啊!iOS见了也只能甘拜下风!
贴心小功能
作为来自大洋彼岸的系统,在很多贴心小功能上,iOS拍马也比不上鸿蒙。
我最喜欢的是鸿蒙的AI字幕,它能够把在线视频、直播甚至麦克风收录的声音,实时转换成文字并翻译,准确度很高。
目前支持中文和英文,未来还会加入韩语和日语。
对于我这种英文早已还给老师,日常又很爱看国外UP视频的人来说,真的是太实用了。
有时在公共场合不方便外放,但忘记戴耳机又没有字幕,也可以用它补上字幕。
除此之外,垃圾短信拦截、注释不熄屏、更好用的文件管理系统……都是鸿蒙优于iOS的地方。
多设备协同,更是鸿蒙的绝活儿。
iOS的优势则在于在一些UI细节、隐私以及系统纯净性上——它没有系统广告。
而两个系统都让我厌恶的点,一是下拉搜索,每次不小心滑入都让人烦躁。
二是那个在大屏上交互并不友好的,打开通知栏的操作。
什么时候两家能改一改啊!
忒修斯之船
公元1世纪,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
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
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如今这个问题被称为“忒修斯之船”或“忒修斯悖论”。关于鸿蒙是否为安卓套壳,也慢慢成了一个“忒修斯悖论”。
鸿蒙1.0诞生时,绝大多数代码都来自AOSP(Android 开放源代码项目),这时说它是安卓套壳没什么问题。
但进入鸿蒙2.0后,来自于AOSP的代码慢慢的被替换掉,其占比从80%下降到50%再降到20%,甚至0%。
华为鸿蒙掌舵人王成录在年初的采访中表示,今年10月,鸿蒙第三阶段的开源代码会上线,来自AOSP社区的、由Google贡献的代码几乎没有了。
那么,什么时候鸿蒙不算安卓套壳了呢?
回到体验上,近几年我用过很多旗舰机,每次从iPhone换过去的时候,都有一些不适感,只有Mate40 Pro,几乎是无感切换。
不仅是服务卡片、大文件夹这些界面上的类似,更重要的是那种原本只属于iOS的柔顺手感,在鸿蒙上你也能体验到。
甚至得益于高刷屏的加持,体验还要更优一些。
在系统体验上做到和iOS几乎一样,同时又保持了安卓的开放型和丰富的功能性,鸿蒙像是两者优势的结合体。
而从万物归一的终极目标来看,鸿蒙又在两者的肩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它不单单是想做一个手机OS,而是希望解决多设备的连接问题、延迟问题、组合体验问题,所有设备统一只用一个系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