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耳当国君后,封赏了所有跟随的人,为何偏偏忘了介子推
说起来,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时,不光对他忠心耿耿,还曾在他饿得快要晕倒时,割下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汤给他喝。介子推这样做,可谓对重耳肝脑涂地。可重耳在成为国君后,却没有奖赏介子推,这是怎么回事呢?
(流亡国处,图取其意)
重耳本是晋献公的庶次子。本来骊姬之乱,受害的是太子申生,但由于重耳和申生关系亲厚,被骊姬诬陷,遭到晋献公追杀。于是,重耳走上了逃亡之路,那年他都43岁了。
说实话,重耳当时的情况太糟糕了。一方面他年纪大了,还有一方面就是晋献公到处追杀他。谁跟随他,无疑就是和晋献公唱反调。说得严重一点,那就是叛国,是要丢性命的。
不过,礼贤下士的重耳,竟然让很多有才干的人,都义无反顾地追随在他身边。其中,尤以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和介子推最为得力。
但流亡不是旅游,虽说有的国家对重耳还算客气,招待他们吃喝住宿。但有的国家却认为重耳不可能有出息,所以根本不待见重耳这一行人
比如卫国国君卫文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听说重耳到了卫国地界,却只是装不知道。
得不到援助的重耳,只得继续上路。可是就在此时,他身边有个随从偷光了他的钱粮,逃得无影无踪。
本就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现在连一颗米也没有了。坚持了几天的重耳,饿得头晕眼花,几欲晕倒。
这天,重耳看到不远处有个农夫正在劳作,他身边还放着一点干粮。饿得两眼发花的重耳也顾不得身份尊贵,便走上前去向农夫乞讨。结果农夫却笑着递给他一块土块,还调侃他说:“拿去吃吧。”(我们现在说“吃土”,大概就是源自于这个典故吧。)
当时气得重耳就要举起鞭子抽打农夫。幸好狐偃拦阻,并称这是吉兆,说明复国有望,这样才算止住了这场风波。
介子推看到后,便假称去采些野菜,跑到山沟里割下了大腿上的肉,洗干净后,煮了锅肉汤献给重耳。
久不见肉,又饿得头晕眼花的重耳大喜,端起一气喝干后,才发现介子推的裤子都被血濡湿了。这才知道刚才喝下去的肉汤,居然是介子推腿上的肉,心里特别感动,对介子推信誓旦旦地说:“他日我若能成为国君,必重重地报答你。”
(继位称君)
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了19年的重耳,得到秦穆公的支持,终于返回了晋国,登上了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
晋国由于晋惠公和晋怀公前后两任国君乱政,政治颇为混乱,百姓也不得安宁。
重耳继位后,对于曾追随他的人,不论贵贱,都按功行赏。大者封爵赏邑,小者升官赏财。
就连当初偷走钱粮的随从,也跑回来,称他也追随过晋文公,理当封赏。
当时重耳的地位尚不稳固。一方面朝中曾依附过晋惠公和晋怀公的朝臣担心会受到他的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太子申生的追随者不肯依附重耳,因此重耳颇有些头痛。
重耳见这个伤害过他的人也来要封赏,灵机一动,召见了他,满足了他的要求。
这样一来,人们都知道重耳贤明。再加上重耳重整国政,让利于民。很快就改变了晋国一直混乱的局势,因此,大家对他非常尊崇。
以前依附晋惠公和晋怀公的朝臣们,也都跟着回心转意了。
不过,重耳却忘了封赏介子推。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在渡黄河时,介子推看狐偃他们开始争功讨赏,很是瞧不起,便说重耳之所以成为国君,是天命所为。
为了表示自己并非为了某种目的追随重耳,所以他在渡过黄河后便告别众人,回乡侍母去了。
(介子推被困)
介子推走后,有人就为他叫屈,觉得重耳封了所有和他同甘共苦的随从,唯有割股啖君的介子推得不到封赏,可见重耳担不起“仁义”的名声。
重耳听说后,忆起往事,立刻让人去请介子推。
但介子推只是推辞不来。
就在此时,宫门上出现了一首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这“四蛇”,指的是狐偃等人,而那个“羞之”的蛇,则暗指介子推。
众人见到这首诗,议论纷纷,都为介子推的遭遇难过。
重耳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亲自登门去请介子推出来做官。然而他却扑了个空,原来介子推带着他的母亲,隐入绵山之中了。
起初,重耳命卫队在山上四处搜寻,但绵山绵延数十公里,搜寻了数日,依然没有介子推的消息。
就在这时,重耳手下的心腹出了个“烧山”的主意,他说只要三面放火,就能逼介子推出来。
重耳依计而行。结果火势凶猛,几乎把整座山都烧掉了,但依然不见介子推。
待火熄灭后,重耳命人搜山。这次,他果然找到了介子推,只是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都已被烧死在山上了。(当然了,也有一种说法是介子推的做法,让人觉得重耳是忘恩负义,重耳羞怒,故意烧死介子推。而重耳当初不封赏介子推,并不是忘了,而是怀疑他那块肉,并不是他大腿上的。他觉得介子推欺骗了自己。)
重耳见之,悲从心起,于是将介子推抱着的被烧焦的柳树截下一段木头来,做成木屐,放在宫中,常看常思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