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聊城古城区有处特殊的文化遗存
“老三篇”是由毛泽东写的三篇短文,即《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人人争相学习“老三篇”,生活用品、奖品、奖状……到处都有它的影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后来这些文化遗存都不常见了。
如今,在古城区,还保存着一面写有“老三篇”的标语墙。2020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127周年纪念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老三篇”风靡
古城区曾经随处可见标语墙
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医治伤员时被感染,在河北唐县不幸逝世。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怀着崇敬的心情,想念着毛泽东。毛泽东得知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当年12月21日,他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题目改为《纪念白求恩》),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纪念白求恩》是“老三篇”的第一篇。其他两篇是《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
东昌府区博物馆馆长于中胜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人人争相学习“老三篇”。从部队、机关单位、学校到田间地头,开会前、上工前、上课前、茶余饭后……大家都在背诵“老三篇”。当年的这种背诵,完全是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人们都以流利背诵“老三篇”为荣,很多学校都将“老三篇”作为基础教材之一。生活用品、奖品、奖状等物品上面,到处都印有“老三篇”和毛主席语录。在当时的聊城古城区,随处可见“老三篇”的标语墙,比如地委行署、医疗器械厂、聊城杂技团、海源阁招待所、实验小学等单位的墙上,都写着“老三篇”。
“老三篇”中提倡了三种精神,在当年的延安和新中国建设初期,都曾经成为举国上下的行动指南,发挥过无比巨大的作用。于中胜认为,“老三篇”对我们现代的每一个人,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三篇”不“老”
依然是中国人精神的“三宝”
提到“老三篇”,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主席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医生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学习。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张思德在陕西烧炭时,因炭窑倒塌而牺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愚公移山》是毛主席在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毛主席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两座大山,共产党以愚公自喻,表示我党坚决反帝国反封建的决心。
于中胜说,“老三篇”作为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老三篇”记忆
古城区响起“重读”声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随处可见的标语墙都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为保护历史建筑,东昌府区文旅局于2013年10月,将道署西街聊城粮库申报为第四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老粮库外墙上的“老三篇”,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被保留了下来,也成为东昌府区博物馆的特色标志。这里已成为聊城城区唯一的“老三篇”文化遗产。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作为聊城市现存唯一一座老粮库,这里有四排古香古色的建筑。它们建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形制特殊,风格独特,青砖砌墙,屋顶起脊,并排的通风口别有一番风味。“老三篇”标语墙前,不时有游客驻足观看,轻声细读。
近年来,众多机关单位党支部、青少年学生、社会团体及普通群众、外地游客到这里重读“老三篇”,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此,于中胜表示,“老三篇”对当代人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保护好这些革命文物,弘扬好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