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平民到天后,这个福建女人,为什么一直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
在“海王”已经成为笑话的时代,龙王爷显然不再是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的“海神”。
但数百年来,在我国的东南沿海,甚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一位女海神却香火不断。这位海神,有着很不平凡的成神经历。
一、从农家女子到一方神女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0)作成的一篇《圣墩祖庙重建圣济庙庙记》,记载了时人重建一座庙宇的始末。然而有趣的是,在这篇记载中,一个姓林的湄洲屿女子名留其中。且林氏的身份不是重修庙宇的捐资者,而是庙中供奉的墩上之神、通天神女,也就是后世的“妈祖”。
除了《圣墩祖庙重建圣济庙庙记》,南宋还有不少记载林氏的文献。《莆阳比事》称:“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灵,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顺济圣妃庙记》载:“神,莆阳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号通贤神女,或曰龙女也。”《仙溪志》亦称:“顺济庙,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而这些,便都是已知的较早涉及妈祖的文献记载。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妈祖的出身。她本是我国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个普通女子,但受上天眷顾具有了知人祸福的能力,成为了一位受人敬仰的女巫。待林氏辞世,或者说“飞升”之后,人们为她建起祠堂庙宇,将她供奉为神。后林氏之形象逐渐神化,从一位受人尊敬的巫女成为一方守护神——妈祖。
二、从福建神女到国家天后
林氏生活的福建地区长期以来都有“好巫尚鬼” 的传统。在先秦时期,闽越族因崇信巫术而与中原政权拉开距离。汉武帝时,闽越国被大汉统一,闽越的巫师们也仍旧得到汉武帝的重用。而在四周环海,居民以捕鱼为生的湄洲岛,渔民难以把握变幻无常的海洋气候,便迫切需要一位超自然神祇的保佑。于是能预测天气、知人祸福的林氏,在这里逐渐成为妈祖,可谓是水到渠成。
而伴随福建一带“造神”运动的兴盛,林氏,也就是妈祖不断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崇拜,封建统治者便开始插手这一民间信仰。宋代以后,君王开始为表彰忠君观念而不断渲染妈祖神迹,对妈祖进行敕封。妈祖“灵惠显济喜应善庆妃”的头衔即确定于这一时期。至元代,朝廷又敕封妈祖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护国庇民明著天妃”、“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等,进一步巩固了妈祖的社会地位。
明代,朝廷不仅敕封妈祖为“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还给其赐庙额“弘仁普济天妃之宫”。清代,朝廷敕封给妈祖的头衔堪称史上最长妈祖之名——“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成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佑敷仁”。妈祖的封号也达到了最高的“天后”级别。
通过合法化妈祖信仰(即敕封),以及将妈祖祭祀纳入国家祭祀等手段,封建统治者将政治教化隐藏到妈祖信仰之中。而对于妈祖信仰而言,中央的推动使妈祖不再是福建一地的神祗,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信众的国家天后。
三、从中国海神到人间信仰
然而无论是长达64字的头衔,还是高不可及的“天后”地位,妈祖和妈祖信仰都没有在遍布全国的时候就停下脚步。伴随妈祖信众的脚步,妈祖信仰逐渐传播到了港澳台和海外的更广大地区。
在香港,早在宋代咸淳年间就已建成了供奉妈祖的妈祖庙。至清末,妈祖庙的数量超过了六十所。到今天,这一带的妈祖庙更是高达九十余座。在澳门,明清时也已落成了十余座妈祖庙。不过彼时这些庙宇还不叫“妈祖庙”,而是称“娘妈庙”、“妈庙阁”或“天妃庙”。而在台湾,伴随明末清初郑成功带领大量民众迁去,妈祖信仰也就在台湾扎下了根。目前,台湾有超过一千三百座妈祖庙,其中不乏彰化鹿港天后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大型庙宇。
在海外,早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妈祖信仰就随同船队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后随着华人遍布海外的活动,妈祖信仰在日本、欧洲和美洲都可见踪迹。有统计,从妈祖的故乡福建走出的华人华侨,如今在海外一百六十余个国家都有所分布。而支撑他们的妈祖信仰,在当地便也得到了发展和延续。
从湄洲岛的普通女子到守护一方的仁慈神女,从地方神祗到影响力波及全球的至高无上的“天后”、“天妃”,妈祖的成神之路着实称得上“神”。时至今日,我们虽不再需要向妈祖询问天气,却再也离不开她。因为妈祖信仰早已不是封建统治者教化民众的“软件”,而是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女的纽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