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侨批里的“家国情怀”

原标题:闽南侨批里的“家国情怀”

早期华侨大多因为逃饥荒、躲债务、避战乱等原因不得已去海外谋生,他们中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卑微,在海外受尽磨难、吃尽苦头。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诸如爱国顾家、敬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使他们战胜苦难和挫折。一旦处境好转,他们总会心存感激,总要设法回报故乡(祖国)和亲人,这是闽南侨批的情感底色。

侨批,广泛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福建、海南等地。方言把书信叫”批”,潮汕、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侨批俗称”番批””银信”,在福建方言、 广东潮汕话和梅县客家话 “信”为”批”,不仅仅是闽南方言,福州一带的方言也是这样指称的,迄今为止仍旧是这般指称)

爱国,鞠躬尽瘁

仇敌忾。在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海内外华侨华人同仇敌忾,秉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从1936至1938年,华侨抗日社团有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亚洲16个、非洲2个、欧洲3个、美洲7个、大洋洲2个),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抗日社团中,无论直接参与,还是组织领导,闽南籍华侨表现突出,他们满腔热情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伟大战斗。

解国忧。九一八事变前后,海外华侨抗日热情高涨,纷纷慷慨解囊,通过义卖、募捐、买公债等形式募集资金支持祖国抗战。据《石狮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载,1931年至1933年石狮华侨共捐款1500万美元(其中,王则棋个人捐1000万美元)。另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1945年8月,各地华侨累计捐款13亿国币、认购公债11亿国币、侨汇95亿国币、捐战机79架、捐卡车200辆、捐救护车450辆,此外还捐赠数量庞大的医疗机械、药品、食粮、寒衣、蚊帐等物资,华侨的义举在支持抗战、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8月7日日本《写真画报》封面、封底(内容为:1940年7月16日,日军出动300余人在飞机和军舰掩护下分3路袭击石狮永宁)

赴国难。1939年5月,福建泉州安溪籍民盟盟员白雪娇为了避开父母的劝阻,改名“施夏圭”报名参加机工队回国服务抗战。临行前,她挥泪写下悲壮的抗战家书:“……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虽然几次犹疑、踌躇,到底,我还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泪水踏上征途了……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她走后,这封家书被友人发表在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上,成为激励海外华侨回国抗战的催化剂。据史料,1939年前后,共有3260名南侨机工响应号召分15批归国服务抗战,据陈嘉庚先生之侄陈共存战后统计,约有1028名机工在战斗中牺牲,1072名机工战后继续留在国内支援国家建设,另有数十名机工在战斗中失踪,只有1/3左右机工战后返回南洋,南侨机工为祖国抗战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早期华侨大多因为逃饥荒、躲债务、避战乱等原因不得已去海外谋生,他们中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卑微,在海外受尽磨难、吃尽苦头。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诸如爱国顾家、敬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使他们战胜苦难和挫折。一旦处境好转,他们总会心存感激,总要设法回报故乡(祖国)和亲人,这是闽南侨批的情感底色。

侨批,广泛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福建、海南等地。方言把书信叫”批”,潮汕、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侨批俗称”番批””银信”,在福建方言、 广东潮汕话和梅县客家话 “信”为”批”,不仅仅是闽南方言,福州一带的方言也是这样指称的,迄今为止仍旧是这般指称)

爱国,鞠躬尽瘁

仇敌忾。在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海内外华侨华人同仇敌忾,秉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从1936至1938年,华侨抗日社团有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亚洲16个、非洲2个、欧洲3个、美洲7个、大洋洲2个),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抗日社团中,无论直接参与,还是组织领导,闽南籍华侨表现突出,他们满腔热情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伟大战斗。

解国忧。九一八事变前后,海外华侨抗日热情高涨,纷纷慷慨解囊,通过义卖、募捐、买公债等形式募集资金支持祖国抗战。据《石狮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载,1931年至1933年石狮华侨共捐款1500万美元(其中,王则棋个人捐1000万美元)。另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1945年8月,各地华侨累计捐款13亿国币、认购公债11亿国币、侨汇95亿国币、捐战机79架、捐卡车200辆、捐救护车450辆,此外还捐赠数量庞大的医疗机械、药品、食粮、寒衣、蚊帐等物资,华侨的义举在支持抗战、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8月7日日本《写真画报》封面、封底(内容为:1940年7月16日,日军出动300余人在飞机和军舰掩护下分3路袭击石狮永宁)

赴国难。1939年5月,福建泉州安溪籍民盟盟员白雪娇为了避开父母的劝阻,改名“施夏圭”报名参加机工队回国服务抗战。临行前,她挥泪写下悲壮的抗战家书:“……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虽然几次犹疑、踌躇,到底,我还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泪水踏上征途了……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她走后,这封家书被友人发表在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上,成为激励海外华侨回国抗战的催化剂。据史料,1939年前后,共有3260名南侨机工响应号召分15批归国服务抗战,据陈嘉庚先生之侄陈共存战后统计,约有1028名机工在战斗中牺牲,1072名机工战后继续留在国内支援国家建设,另有数十名机工在战斗中失踪,只有1/3左右机工战后返回南洋,南侨机工为祖国抗战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