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谈史说剑之论秦(十三)
秦自商鞅变法后雄于诸侯,秦惠文王时期用连横之策击败合纵,秦昭襄王时期,远交近攻,大举东出,奠定统一,及至始皇,消灭六国,南伐百越,北击匈奴,秦空前强大,但是秦始皇去世三年后,秦王朝就走向了土崩瓦解。秦为何迅速灭亡?两千多年来,很多人对秦之灭亡进行了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是暴政,也有人认为是秦廷内部的变乱恶化了政治军事形势,胡亥极愚,赵高极坏,大量国家栋梁为胡亥、赵高所杀,故而秦迅速走向崩溃,也有人认为秦未能消化山东六国残余势力,六国老贵族和农民起义合流,导致了秦廷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是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这些分析都有其道理。笔者认为一个政权的兴亡是很多因素决定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科技等多种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不可预知的危机,仔细分析起来恐怕即便写一本大书也难以囊括,但事分先后,有轻重缓急之分,一个政权失败总体而言有这几个主要问题:政治败坏、军事失败、经济崩溃,秦的灭亡也不例外。
秦的扩张消耗了巨大的国力民力(图片选自百度)
秦的政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在之前历代秦王的功绩中得到了掩饰。最大的问题还是君主集权太重,商鞅变法将对君权产生制约或威胁的很多力量分化瓦解,君主一旦犯错,没有制度性纠错机制,这样很可能酿成重大失误。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样过度集权体制是有问题的,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时也批评了过度集权的方式:“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而一旦遇到昏君或君权被小人窃取,那么会造成更大危害。秦始皇初期的嫪毐与秦二世时期的赵高即为明证。在这种体制下,君主听到的大多是阿谀奉承的话,看秦留下的石刻,全部是赞颂秦之功德的好话,没有一句提及大工程背后民生之艰,丰功伟绩背后的社会危机被掩盖,即便明君在位,歌功颂德的话听多了也难以认识到问题了,这些是秦灭亡的主观方面原因,接下来再看客观方面原因。天下割据之势已经数百年,秦虽然能消灭六国,但消化新征服的土地还需要很长时间,秦的统一使得战国时代大量人才失去了职业,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有一整套人才选拔机制,在秦的本土,社会各阶层已经习惯于这套体制,而山东六国则不然,六国之前的贵族、知识分子很难被这套体制所吸收,相反他们非常排斥这套体制,像项梁、项羽、张良、韩信、张耳、陈馀等原来六国贵族子弟拥有自己的财产与人脉资源,秦的统一无疑触碰了他们的利益,但秦又没有及时疏导,在秦的国家机器强大时,这些势力难以造成很大影响,一旦秦的力量被稀释在各项大工程中,国家机器衰退,那么这些没有得到疏导瓦解的旧贵族力量将成为推翻秦王朝的重要力量。秦末政治崩坏的直接原因还是赵高作乱,秦始皇去世后,胡亥重用赵高,赵高剪除了秦之近支宗室、勋贵,又指鹿为马,使得秦廷乌烟瘴气,失去了民心军心,秦元气大伤,失败难以避免。
秦的经济之失也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战国末年,秦雄踞关中和巴蜀两大经济区,故而能够并吞诸侯,兼并战争又使得秦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资源,比之前更加富裕。然而统一之后步子迈得太大,大工程与征战消耗巨额的财富,秦统治者又加紧了对百姓的征发和剥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刑徒或者被征发的对象。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多次征发大量的民力,秦始皇二十八年,“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三十五年,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秦二世即位后对民力的使用更无节制,秦二世复修阿房宫,“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蒿,皆令自赉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从这些记载可看出秦统治后期百姓生活之艰辛。
后人想象中的阿房宫(图片选自百度)
在军事方面,秦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秦始皇时期军事力量非常强大,秦军向南北两方面开拓,向南则攻占了岭南,向北则夺取河套,在新占领地区进行大量驻军,这导致中原腹地秦军军事力量不强,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力量并不强,却席卷中原,可见秦在内地军事力量之虚弱。农民军攻入关中后,秦廷派章邯武装刑徒军反击,另一方面则从北方抽调精兵南下,这样秦与反秦军队又进行了拉锯,在这个过程中,章邯军队反复出击,屡次击败农民军以及新起的诸侯军,但是始终无法彻底安定局势,秦军仿佛成了救火员,哪儿反秦军事力量强大就向哪儿出击,疲于奔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秦的各项大工程严重破坏了民生,百姓对秦统治者普遍失望,六国旧贵族乘势而起,这使得反秦之火越烧越旺,难以浇灭,其二则是秦廷自身原因,秦廷内部政治混乱,没有对反秦活动进行认真分析,重视军事而轻政治经济,缺乏整体性的战略部署,没有好好治理统治区,稳固收复地区,也没有树立秦廷秦军良好的形象,没有争取民心,这样就使得秦军疲于奔命,越打越弱,而反秦势力屡仆屡起,在失败中也磨练出了较为强大的军队,最后星火燎原,强盛百年的秦政权在天下鼎沸中土崩瓦解。
秦末农民战争(图片选自百度)
综上所述,秦之灭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最重要还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结的。秦亡之远因在商鞅变法时已种下,变法削弱了可能对君权产生制约或威胁的力量,但由此也政治和文化的专制,中因则在秦始皇时期种下,主要是没有消化山东六国、秦力量的稀释、对民众的剥削日益严重以及没有选择好继承人等问题,近因则在秦二世时期种下,主要是赵高掌权、秦之近支宗室勋贵被清洗、秦统治者对民众的压迫剥削更严重、缺乏平乱整体规划等问题,数症并发,造成了秦王朝的速亡。笔者认为,我们分析历史不能简单地分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忽略偶然性与人为选择,秦灭的原因虽然早已种下,但中间并非没有挽回的机会,在秦末大起义之前以及秦军主力覆灭之前,如果秦廷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那么秦并非没有机会,但秦统治者没有把握好变革的时间和空间,反而朝政愈加混乱,在内乱中秦元气大伤,到子婴诛杀赵高时,秦军主力已经全军覆没,诸侯军队已经逼近关中,秦的灭亡就难以避免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