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形势下,医学教育为什么要改,怎么改?一文读懂趋势!

原标题:疫情新形势下,医学教育为什么要改,怎么改?一文读懂趋势!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突袭了全球,给各国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也显示了医学和医学教育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线上研讨,经过多次交流讨论,形成了一系列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改革医学教育,为健康中国2030保驾护航 )。 参与共识编写的专家之一、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维民教授 对共识诞生的背景和重点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

共识源自多方机遇交汇点

医学教育处于全球科技革命、健康中国战略、医教协同发展3大机遇交汇期,本次全球重大传染病疫情对于国家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从宏观层面和具体操作的层面上对医学教育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如何抓住机遇,着眼未来,推进医学教育多层次、全方位改革?有哪些由来已久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契机下,我们组织多位医学教育领域专家进行线上讨论,大家在很多问题上不谋而合,形成高度共识。”王维民教授介绍。

参与共识编写的20余位专家,既是医学教育一线管理者,也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的医生和教师。专家组成员根据在医学教育一线工作中遇到的直接影响到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既往的医学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又很棘手、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轮讨论,反复提炼,最终形成了16条共识,以期为之后的研究和探讨提供借鉴。

医教协同从顶层设计出发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医教协同,文件结合了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的共识,其中既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布局,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王维民教授介绍,此次的专家共识正是以该文件为指导,建议从医学教育管理的组织和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

共识建议,建立国家层面更有效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的制度和组织建设,领导医学教育与卫生服务的协同发展,统筹医学教育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全过程。同时,共识强调加强医学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制定并落实医学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指导医学教育的顶层设计。

“这既是给我们医学教育的管理者、教学管理部门的建议,同时也是给国家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的建议。”王维民教授介绍,16条共识中,既涉及协同机制以及顶层设计方面的内容,也有对招生、教学内容设置、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具体问题的阐释。

聚焦教育质量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

专家组在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

例如,共识中提出,随着卫生健康服务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建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为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共识建议,《医师法》修订时增加允许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或注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条款,以减少每年因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又有能力承担助理医师工作的人员浪费,最大化地补充医学人才,尤其是基层医学人才的不足。

“在现行的《医师法》中,对医院中的实习医生并没有具体的约定。但是实习医生从广义上讲,也属于医生的范畴。而从医学教育管理和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对实习医生也无法做出具体的法律界限。”王维民教授介绍,在共识中,专家组提出建议,《医师法》应对实习医师的临床工作的合法性进行确认。

共识建议,建立国家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认证体系,统筹实施医学教育各专业认证,拓展院校本科专业认证范畴,实施医学教育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教学教育的三阶段专业认证,同时提升认证效力,为医学各阶段教育质量提供机制保障。

共识同时提出,发挥医教协同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招生规模、地区布局、分层发展等方面的统筹功能。通过政策层面调控医学卫生人才培养供给和使用,满足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医学院校发展规划和布局方案,通过专业认证和院校评估对学校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学校制定适宜的宗旨目标,综合确定招生规模。对紧缺专业人才从业实施政策倾斜,通过政府投入和优化岗位吸引力等措施,鼓励毕业生进入紧缺专业就业。

王维民教授表示,期待共识能引起多方重视,有利于今后开展相关具体研究,帮助各方更好沟通、协调,总结经验。

“如果能将框架下具体问题进行完善,相信会助力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培养,使中国医学教育结合中国国情,并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以及全球共识的标准。受益的是广大医学生,最终受益的是全中国人民。”王维民教授说。

文/本报记者 胡彬

编辑制作:王宁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