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略读《易经》4
4、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方位之间的关系
天干和地支分别是是从天文学中总结出来的,后来又经过简化的,两套用汉字来表示的有顺序的符号,其中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原本是配合起来计算和记录、描述天文和历法的。后来也用来进行术数、计算、命名等各种活动,不仅仅是学易经时候要用到天干和地支,在过去学“数学”的时候也要用到。至于他们怎么从天文学中总结出来又进行简化的,扯起来太远,就先跳过。
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他们的顺序要记住,不能乱,按照顺序,他们分别对应的1到10的数字。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个来和数字互相“指代”,例如现在的医院等级划分,最高级的叫做“三级甲等”,就是代表最高等级三级里面的“第一等”。过去的科举,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又统称为“三甲”,状元可以被称为“一甲头名”,取得就是这个天干代表数字的意思。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这十二个地支顺序也不能乱,他们和1到12互通。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十二个地支和十二种动物搭配在一起,组成的十二属相,这十二属相是按照顺序循环使用的。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但是天干和地支更牛的用法是用来进行对年、月、日和时辰这四样时间来进行记录和描述。年、月、日和时辰,就是所谓的“四柱”,每一个都可以用一个天干的“字”和一个地支的“字”配合着来记录,这就是“生辰八字”的来历,“八字”的意思就是“用八个字来描述你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
怎么描绘年呢?就是先用一个天干的“甲”和地支的“乙”相配,称这一年为“甲子”年,后一年为“乙丑”年,等天干用到第十个之后,再从头用“甲”,地支会用到第十一个“戌”。从数学知识就知道,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也就是60年后,又会回到“甲”和“子”搭配的“甲子”年。我们把60年称为“一个甲子”,60岁的年纪称为“花甲之年”,都是从这里来的。
这种记录时间的方法,就是“干支纪元法”,在封建时代,这种纪年方法还要结合帝王的年号。
我们现在采取的“公元纪元法”源自西方的基督教,又叫西历或是西元。他们把传说中的耶稣诞生的那年称为“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可不是公元零年。在此之前的称为“公元前某某年”,数字越大,时间往古代推得越早,就是说公元前500年早于公元前498年。公元元年是中国的哪一年呢?正是西汉时候汉平帝元始元年,那一年中“干支纪元”的年份是辛酉年,过了3年之后,到了公元4年,排到了“甲子”年。因此“公元纪元法”和“干支纪元法”的换算,就要考虑这个捣乱的“3”。
公元纪年的年份,减去3,除以10,余数是多少,就是天干顺序上的第几位。如果没有余数,那余数就是10。例如2013年的天干,减3后,除以10得201,没有余数,天干就是“癸”。地支呢,是减3之后除以12,按照余数去找地支上的顺序,还拿2013年为例,减3后,2010除以12,整数商为167,余数是6,地支排名第6的是“巳”,那么2013年为“癸巳”年。
关于月份、日子和时辰的“干支表示法”我们后面再聊,先来解释一下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和方位。
4、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方位之间的关系
天干和地支分别是是从天文学中总结出来的,后来又经过简化的,两套用汉字来表示的有顺序的符号,其中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原本是配合起来计算和记录、描述天文和历法的。后来也用来进行术数、计算、命名等各种活动,不仅仅是学易经时候要用到天干和地支,在过去学“数学”的时候也要用到。至于他们怎么从天文学中总结出来又进行简化的,扯起来太远,就先跳过。
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他们的顺序要记住,不能乱,按照顺序,他们分别对应的1到10的数字。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个来和数字互相“指代”,例如现在的医院等级划分,最高级的叫做“三级甲等”,就是代表最高等级三级里面的“第一等”。过去的科举,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又统称为“三甲”,状元可以被称为“一甲头名”,取得就是这个天干代表数字的意思。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这十二个地支顺序也不能乱,他们和1到12互通。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十二个地支和十二种动物搭配在一起,组成的十二属相,这十二属相是按照顺序循环使用的。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但是天干和地支更牛的用法是用来进行对年、月、日和时辰这四样时间来进行记录和描述。年、月、日和时辰,就是所谓的“四柱”,每一个都可以用一个天干的“字”和一个地支的“字”配合着来记录,这就是“生辰八字”的来历,“八字”的意思就是“用八个字来描述你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
怎么描绘年呢?就是先用一个天干的“甲”和地支的“乙”相配,称这一年为“甲子”年,后一年为“乙丑”年,等天干用到第十个之后,再从头用“甲”,地支会用到第十一个“戌”。从数学知识就知道,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也就是60年后,又会回到“甲”和“子”搭配的“甲子”年。我们把60年称为“一个甲子”,60岁的年纪称为“花甲之年”,都是从这里来的。
这种记录时间的方法,就是“干支纪元法”,在封建时代,这种纪年方法还要结合帝王的年号。
我们现在采取的“公元纪元法”源自西方的基督教,又叫西历或是西元。他们把传说中的耶稣诞生的那年称为“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可不是公元零年。在此之前的称为“公元前某某年”,数字越大,时间往古代推得越早,就是说公元前500年早于公元前498年。公元元年是中国的哪一年呢?正是西汉时候汉平帝元始元年,那一年中“干支纪元”的年份是辛酉年,过了3年之后,到了公元4年,排到了“甲子”年。因此“公元纪元法”和“干支纪元法”的换算,就要考虑这个捣乱的“3”。
公元纪年的年份,减去3,除以10,余数是多少,就是天干顺序上的第几位。如果没有余数,那余数就是10。例如2013年的天干,减3后,除以10得201,没有余数,天干就是“癸”。地支呢,是减3之后除以12,按照余数去找地支上的顺序,还拿2013年为例,减3后,2010除以12,整数商为167,余数是6,地支排名第6的是“巳”,那么2013年为“癸巳”年。
关于月份、日子和时辰的“干支表示法”我们后面再聊,先来解释一下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和方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