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生百谷

原标题:田生百谷

♣ 潘新日

田,是围起来的土。山村里的田,都是大山用水养育过的,全身覆盖着油泥的最肥地块,是每家每户最金贵的口粮田。

山里人种地,祖祖辈辈都是和石块磕磕碰碰地过日子。那些土里,一遍一遍地犁过耙过之后,小石子就暴露了出来。它们在土里憋了太久,一露头,就被母亲拣到竹筐里,作为庄稼地的边角废料,扔到田边地头。我的印象里,这些活总是按季节周而复始地做,总也做不完。很多时候,那些庄稼也只好脚踩着小石块,从土里钻出来……

父亲说,土老了,就变成了石块。石块碎了,就变成了土。

多年的规矩,这样的地块,墒不好的,会种上黄豆、绿豆、红豆、芝麻、玉米、高粱等耐旱作物;墒情较好的,会种上小麦、花生、土豆、红薯之类的主粮。我们那里,麦子、稻子和红薯被称作大粮食,其他的作物被称作小粮食。大粮食负责填饱肚子,小粮食负责调剂生活。

大小之间,中间隔着一层石子。

自然规律,这些地一年只能种一茬。不种庄稼的时候,它们是被农家养着的。对于山民而言,山地是金贵的,也是当作衣食父母供着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才从山地和土地的区别中回过神来。比起山民,平原里的农民算是幸运的,全是土的田块简直是流着油的,不像这些山地,收成那么低。即便这样,山里人也是满足的,大山养育了山民,大地养育了土命的乡下,结果都是好的。

靠天吃饭,地,是他们的命。

所有的人,千百年来,都是靠地在养着他们,很多人都是从土里走出来的,而后,有归于土地。在老百姓眼里,天南地北的地,都是分着等级的,都有身份上的区别。那些稻麦轮作的水浇地是一等田,保墒好的地是二等田,粮食产量低的地是三等田。它们按所处的位置和每年的收成,在农家的心里被划分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庄稼汉闭着眼睛都知道。

分田的时候抓阄,我们家抓到了山下的一亩田,这可是全村子的油渣子地,好多人都羡慕不已。淳朴的山民不会嫉妒,他们祝贺的话也简单:你们家运气真好。

生活在山里,能有块一茬麦子、一茬稻的水浇田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啊!好多人只能在梦里拥有。有了它,一年的大米白面就不用愁了。

二秃子家没有分到水田,他老婆和他吵了一大架。为了让全家吃到白花花的大米,二秃子开始没白没夜地挑土围田,他一担一担地挑,把门口的山路都压弯了,那块地,才慢慢地变胖变肥,由地变为田。

那些年,造田是一家人最要紧的农活。

田,是山里人的命根子,分生地和熟地。靠泥巴堆出来的田是生地,需要养。于是,他们便一遍遍地翻地、施肥,让死板和贫困的瘦土,在水里活过来,连着秧苗的根系,供庄稼长大。熟地就没有那些麻烦,农家肥往田里一撒,插上秧,就等着收成了。

山里人,很多时候是最容易满足的。外面的庄稼,稻子收的够吃就可以了,而那些芝麻大豆之类,可以挑到街上换钱,买回开心的微笑。

我一直认为,稻子和麦子的轮作注定是它们的宿命,它们永远在同一块田里擦肩而过,此生彼灭,成为田身上的果实,喂养生命,让人的日子有了滋味。

山间一亩田,这个山里人的梦想,山里人的希望,任何时候都被山里人挂在嘴上,喜在心里。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