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索秀芬教授(1963-2020)

原标题:沉痛哀悼索秀芬教授(1963-2020)

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家索秀芬教授(1963-2020)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5月14日逝世,享年57岁。

索秀芬,女,汉族,中共党员。

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安县。

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7年被评为副研究员。

2000年获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领队资质。

2002年9月进入吉林大学考古系攻读博士学位。

1987—1997年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工作,从事田野考古发掘、考古研究、编辑工作。主持和参加过二十余处遗址、墓葬发掘工作,并进行了简报和报告的编写。

1992—1995年,参加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项目 “我国未来生存环境趋势的预测研究”和国家教委基金项目“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环境东西对比研究”工作,负责该项目环境考古方面研究工作。

1995—1997年,参加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参与了对“岱海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课题。

2002年开始任《内蒙古文物考古》(期刊)副主编。

2000-2002年,主持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联合开展的“内蒙古地区景教遗存研究”工作。

2003年开始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拉木伦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研究”课题。

2017年,由其主持的《范杖子墓地发掘报告》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名单。

索秀芬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内蒙古地区史前及早期文明起源研究,她的逝世是内蒙古文物事业的损失,我们深表哀悼!

索秀芬教授曾在

《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第一辑》发表文章

特此刊登,以表悼念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女性塑像

索秀芬 李少兵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燕山南北地区范围北起松辽分水岭,南到永定河,西起大兴安岭,东到医巫闾山,大致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北京市东北部、天津市北部,行政区划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锦州市、葫芦岛市,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北部,北京市密云县、怀柔区、平谷区、顺义区、通州区,天津市蓟县、宝坻区。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为转年遗存(公元前1万年左右)、小河西文化(公元前7500~公元前6400年)、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400~公元前5200年)、西梁文化(公元前6400~公元前5200年)、赵宝沟文化(公元前5500~公元前4500年)、上宅文化(公元前5500~公元前4500年)、富河文化(公元前5500~公元前3000年)、红山文化(公元前4700~公元前3000年)、小河沿文化(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时间从公元前1万年左右到公元前2000年,延续大约8000年时间。转年遗存分布在燕山及其以南地区,上宅遗存分布在洵河流域,西梁文化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富河文化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其余各考古学文化广布燕山南北地区。在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中发现女性塑像。

一、女性塑像的发现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发现许多人物塑像,有石、玉、陶、泥、骨、蚌等多种质地,下面就具有明显女性特征的塑像介绍如下。

1. 1963年发掘内蒙古赤峰市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揭露面积774平方米,清理房址3座。在灰坑H1中出土1件女性陶塑像(H1 :3)。泥质褐陶,半身,头部残缺,胸部乳房突起,下部周边刻有细竖条纹。残高3.8厘米,底部直径2.1~2.3厘米(图一,4)。

图一陶质、泥质女性塑像

1、3.东山嘴遗址(TD8:5、TD9:7) 2.牛河梁遗址(J1B:1) 4.西水泉遗址(H1:3) 5.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Z2:4)

2.1979、1982年发掘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遗址位于大凌河西岸,坐落在山梁正中-缓平突起的台地 上。建筑基址分为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等部分。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基址,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在平整的黄土硬面上置石堆和零散石块,基址四周砌石墙。两翼部分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两翼分别为两道南北走向、相互对称的石墙基。南部两翼皆有石堆。前端部分可分为圆圈形台址与多圆形石砌基址。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和陶塑人像。朔像残块共计20余件,多为人的肢体部分,没有发现头部,皆泥质红陶胎,分为小型孕妇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孕妇像,2件,裸体立像,头部及右臂均残,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臂曲,左手贴于上腹,有表现阴部的记号。TD9②:7,出土于圆圈形台址东侧黄土层中,通体打磨甚光滑,似涂有红衣,体肥硕,腹部尤圆鼓,下肢稍弯曲,下端残缺。体残高5厘米(图一,3)。TD8②:5,出土于石圈形台址东北侧黄土层中,表面不磨光。体修长,上体前倾,下肢显弯曲,足残。体残高5.8厘米(图一,1)。

3.1983~1985年在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发掘中发现泥塑女性塑像。在凌源县欺天林场大杖子工区林带内北山冲沟内发现泥塑人像的鼻、耳、乳房和四肢等残块,揭去冲沟东部山坡表土,发现庙址。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构成,多室在北,单室在南,两者间隔2.05米,约在一中轴线上,方向北偏东20°.多室建筑址(牛JJ1B)由主室和几个相连的侧室、前后室组成,南北总长18.4米,东西残存最宽6.9米。单室建筑址(牛JJ1A)东西长6米,南北最宽2.65米。表土层下掘,出土彩绘泥塑人像的头部、肩、臂、手、乳房残件和动物像“猪龙”的头、蹄,以及禽的爪趾残块等。已发现的人像残块属六个个体,均为女性,大者相当于真人三倍,小者相当于真人,年龄有老有少。形态各异,有的张臂伸手,有的曲肘握拳。J1B:1,头部残块,出土于J1B主室西侧北壁下,面朝上。头存高 22.5厘米,脸面宽16.5厘米,相当于真人大小。头部和左耳残缺,鼻脱落。头枕部位残缺,露出禾草秸骨架痕。额顶发迹平直起棱,再上部分缺失,鬓角齐整。耳长圆,微前倾。眉间处圆凸。鼻梁低。眼窝较浅,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炯炯有神,额骨高耸。嘴大,外咧。颏尖丰满,向前凸出。面涂红彩,出土时仍很鲜艳(图一,2)。

4.1983~1989年在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后台子遗址发现6尊赵宝沟文化女性石雕像,均为圆雕,用辉长岩或辉绿岩雕琢而成。5尊裸体孕妇形象,采:14、15、17,基本保存完整,形体较大,通高分别为32.7厘米、34厘米、32.5厘米,肩宽分别为23.5厘米、17厘米、16厘米。头部大,约占通高的三分之一,眉脊与鼻梁隆起,眼眶稍凹,眼睛与嘴巴用阴线表示,双耳外凸。双臂曲肘抱腹,凸乳鼓腹,双腿屈膝蹲踞状。石像下端收缩成圆锥形(图二,1、2、3).采:18,蹲坐于圆柱上,头部残,残高20厘米,肩宽8.5厘米。双臂抚腹,乳房隆起,腰腹粗肥,臀部发达,阴部有凹坑,大腿平伸,小腿下垂,两脚残缺。脊背有凹槽,颈后有一条凸起的发辫,以倒人字形阴刻线表示辫花,辫长5厘米,宽2厘米(图二,4).采:16,上部残,残高19厘米,腹宽18.5厘米,厚13厘米。双手抚腹,小腹粗隆,腿曲,两脚相对(图二,6)。采:19,形体小,通高9.5厘米,肩宽5.5厘米。裸体女性,端坐式。圆形头颅,眼部内凹,颧骨略凸,小口微张。胸部较平略内凹,阴部刻出竖沟。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抚膝(图二,5)。

5.1984年在内蒙古林西县西门外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大小2尊石雕像,用灰白色花岗岩雕制,均为裸体女性。两者制作手法和造型基本相同,双眼和嘴呈凹坑形,鼻子凸起,乳房隆起,腹部鼓起。腹下呈楔形尖头。大者(采:1)通高67厘米、最宽处21厘米,最厚处17.3厘米。圆形头颅,耳部较明显,双臂交叉于腰腹之间(图三,1)。小者(采:2)通高46厘米,最宽处18.5厘米。圆脸,颅顶尖耸,耳部不明显。肩颈之间有一圈凸脊,双臂向上弯曲(图三,2)。

6. 1987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内蒙古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遗址,发现几件小型陶塑女性像,乳房较为突出,材料没有发表,具体形状不明。

7.1998~199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河梁第五地点进行发掘,在二号冢出土1件红山文化女性塑像(Z2:4)。二号冢为方形,损毁严重,仅存东部内、外两道冢框的基石,冢内积石边长20米,厚度在0.25~0.4米。冢的中部有中心大墓,冢的南部排列有中小型墓葬。塑像为细泥红陶,通体压磨光滑。站立姿势,头部和右腿残缺。足蹬半高靴,其余部分裸露。双臂收拢于胸前,双乳凸起,腹部微隆。残高9.6厘米(图一,5)。

8. 2002~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河梁第十六地点进行发掘,红山文化中心大墓M4位于遗址中心部位的山梁主脊上,直接将墓穴开凿于山体最坚硬的变质花岗岩的岩脉上,北壁一侧呈斜坡状并起台阶,其余壁较陡直。墓穴南北长3.9米,东西宽3.1米,深4.68米,墓底距地表深5.22米,用开凿墓穴的石块回填。墓圹中央的上部填土内,用石板砌出一座多角形石井,长1.35米,宽1.16米,高0.5米;用石板砌筑石棺,内壁长1.9米,宽0.5~0.55米,高约0.65米;用石板铺底和盖棺盖。墓主仰身直肢,头东脚西,男性,年龄45~50岁。随葬品全部是玉器:玉人、玉凤、玉箍形器、玉镯各1件,玉环和绿松石坠饰各2件。玉人出土于墓主人左侧盆骨外侧面下,反面朝上,顺置,淡青色软玉,背面有红褐色沁斑。体形圆厚,立姿,裸体,为正面平视造型,圆形脸,大耳,其余五官用阴线表示,清晰。上臂曲肘抚于胸前,双腿并立,双足做尖锥状造型;额间凹陷,肚脐凸鼓,两腿之间用不规则凹线表示阴部;背面在颈的两侧及颈的后部对钻三孔,呈三通状。雕刻线条宽短而概括。通高18.5厘米,宽4.5厘米,厚2.4厘米(图三,3)。

二、女性塑像的类型

女性塑像因质地不同,其造像特点也有区别,按石、陶、玉、泥分为A、B、C、D 四种类型。

1.A型,石质,分为胖型和瘦型两类。

Aa型,形体大,粗颈,肥,孕妇状。根据栽桩长短分为两式。

Aal式,栽桩尖而长,呈楔形。内蒙古林西县西门外出土的2尊兴隆洼文化石雕像,立像,眼睛和嘴呈凹坑状。

AaII式,栽桩平而短,呈柱状。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后台子遗址赵宝沟文化采:14、15、17,蹲坐像,眉骨突出,用阴线刻画眼、嘴。采:16,上部残,下部形制与采:14相同,也可以归入AaII式中。

Ab型,形体较大,细颈,肥胖,孕妇状。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后台子遗址赵宝沟文化采:18,人体比例适中。

Ac型,形体较小,粗颈,腹部略凹。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后台子遗址赵宝沟文化采:19,无底座。

2.B型,陶质,单人塑像分为胖型和瘦型两种,在胖型中又区分成无乳房而腹部凸鼓和有乳房而腹部凸出不明显两类。

Ba型,肥胖,腹部凸鼓,孕妇状。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出土2件女性塑像,头部均残。

Bb型,肥胖,乳房凸鼓,腹部微凸。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第二积石冢出土1件女性塑像,头部和右腿缺失。

Bc型,瘦小,乳房突出,细腰。内蒙古赤峰市西水泉遗址出土红山文化1件女性塑像,头部残。内蒙古敖汉旗西台遗址出土女性塑像没有发表图版,从文字叙述看,应该归入Bb型中。

3.C型,玉质,辽宁省凌源市凌北镇牛河梁第十六地点 M4出土玉人,整体造像呈现柳肩、细腰、肥臀的女性特征。

4.D型,泥质,只在辽宁省牛河梁遗址有发现,有6个个体,大者相当于真人三倍大小,中者相当于真人两倍大小,小者与真人同大。

三、女性塑像的意义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就发现了许多女性雕塑,分布范围东自贝加尔湖,西至比利牛斯山,在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和西伯。利亚等地均有发现。大部分雕像在奥瑞纳期,少部分雕像在梭鲁特期。多数雕像为猛犸象的象牙制品,少数雕像用其他兽骨或石头制作,个别为泥塑。绝大部分雕成全裸女性,极少数用带状物束裹胸部和腰部,也有用围裙一类物品由臀部向足后垂吊,以表示局部遮覆,在贝加尔湖地区有的裸体雕像穿戴毛皮衣帽(图四)。这些女性雕像代表的意义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第一,认为是女性美的理想形象,被称为“维纳斯像”;第二,与生育有关,是对人类繁殖的祈祝、祭祀的偶像或护符;第三,祖先像或祖母像;第四,家或家族的守护神;第五,炉的守护神或炉的女主人。

中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代,在西起土耳其,东到伊朗、阿富汗,南至沙特阿拉伯,北到高加索山脉和阿塞拜疆的西亚地区出土泥质和陶质女性塑像,以坐像为主,开始以躯干为主,乳房突出,脸部有捏起的鼻子和镶嵌小珠子的眼睛,发展为身体各部位是分别制作后组合而成的,除女性特征采用夸张手法外,其他部位具有写实风格(图五)。这类泥塑、陶塑雕像女性特征明显,反映了对女性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人类最先崇拜的是具体的自然,如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离一兽。进而发展为抽象信仰,即灵魂,或称为鬼。原始宗教晚期才出现偶像崇拜,偶像是神灵的形象化。

从民族学资料看,塑像意义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神像,一类是巫术替身,一类是人类理想的形象。神是人类膜拜的对象。巫术是幻想通过超自然力对客体加强控制或影响,以达到自己的欲望。巫术在实施中,利用塑像作为替身,达到目的,有报复对方、驱鬼招魂、求子、解救难产、治病等多种功效。神像制作工艺讲究,形象庄重而神秘,有供奉场所,有祭祀仪式。巫术替身制作工艺粗糙,随意创作,没有供奉场所,随意丢弃,多已残破。人类理想的形象是人们当时审美观点的反映。

燕山南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女性塑像大致分为神像、巫术替身和人类理想的形象三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增加生产能力,人类自身的繁殖便成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最先是对女性生殖器官的崇拜,继而发展对男性生殖器官的崇拜。在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的生育能力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生殖崇拜表现为对孕妇形象的崇拜。Aa型、Ab型石雕塑像,完整,精雕细琢,孕妇状,具有明显栽桩,是生育女神,主宰生育。祖先崇拜是对已故先人的怀念,崇拜先辈的丰功伟绩,相信祖先灵魂不死,保护氏族、部落兴旺发达。Ac型石塑像、C型玉塑像和D型泥塑像女性特征鲜明,尤其D型泥塑像供奉在庙宇之中,并且进行祭祀活动,是女祖先神像。在原始社会,女性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力,她们是农业、采集、捕捞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炊事、生育担当者,对女神祖先的崇拜是妇女重要社会地位在信仰中的反映。同时妇女是母系氏族血缘纽带的载体,对祖先的崇拜就成为对女性祖先的崇拜。B型陶塑像形体小,残破,一部分有可能是巫术替身。Ba型陶塑像,孕妇状,大概与解救孕妇难产有关。Bb型陶塑像和Bc型陶塑像乳房凸鼓,收腰,体现了女性形体美,有可能是当时女性美的理想形象。

愿索秀芬先生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