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方言网络文艺别沉溺于"土味"
网络歌曲《十三五,巴适得板!》将方言与英文、说唱、四川“金钱板”结合起来,配以变脸等四川元素。资料图片
语言是文化的天然载体,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一声悠悠乡音,带着故土的芬芳,成为心底最深的乡愁的印记。不同的方言,对应着不同地区的历史传承、民俗逸趣、行事礼仪和人情风物。可是,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在主张“共同语言”的现代社会,方言及其对应的文艺形式随之凋敝,“故乡”的缩影也日渐淡去。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保存、传播方言,不仅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让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并焕发活力。尤其是在网络文艺兴盛的当下,寻找新的文艺形式和表达空间来激活方言,唤起方言新的生命力,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方言让文化传承开新花
考察方言与文艺样式的渊源,可以发现,传统的地方曲艺最能体现方言的文化特点,比如秦腔、豫剧、粤剧等,合辙押韵的戏词依托方言特色,唱出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兴起和互联网的影响力,将地域文化与方言结合起来的音乐形式是网络原创歌曲。像网络空间里大受欢迎的陕西方言民谣《西安人的歌》、微电影主题曲《重庆的味道》、低苦艾乐队的《兰州兰州》,用方言演唱配上地域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不仅是自媒体内容生产者表达乡音、寄托乡情的载体,也是网民了解城市文化的有效路径。
方言网络歌曲为方言的传承找到了舞台,同时也让方言褪去了“土”和“俗”的标签。川渝风味的说唱,三秦大地的摇滚,成为网生代追捧的新时尚。川渝说唱的歌词特点,具有四川青年文化的地域性,成为青年人享受生活、敢耍爱玩的生活写照。四川话那种脆生生、活泼泼的腔调和韵味,天然具备接地气的基因,像《精神小伙听令》里的“整起来”“懂了撒”,不仅形象鲜活,也易于流传。而宏大叙事的平民化解读,也在网络文艺作品中找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十三五,巴适得板!》将方言与英文、说唱、四川“金钱板”结合起来,用弹幕互动配上大熊猫、峨眉山、三星堆等四川元素,尽显巴蜀山水的钟灵毓秀。“巴适”在四川话里就是很好、舒服、正宗的意思,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家乡的自豪感。
方言利于情绪和情感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方言作品的兴起,满足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群文化的认同,方言类短视频、方言表情包制作成功“破圈”,带来跨圈层传播的又一增长点。当方言遇上短视频,立即触动“网感”一族的互动神经元,乡音俚语的亲切感,地域文化的归属感,“他者”异质的新鲜感,都成为网友触屏、围观、互动的动力,方言类短视频更是地方自媒体快速吸引粉丝的利器。
方言短视频一部分主打娱乐搞笑类。比如,广西方言的搞笑短视频、吴语系的视频系列,都凭借地域坐标,用方言加持,演绎生活中的嬉笑怒骂,为受众的碎片时间提供“短平快”的笑料。还有一部分走知识传播和专业解读路线。比如,有的短视频博主每期节目主讲摄影器材及技巧,其间穿插武汉话,诉说生活中遭遇的爆笑事,冷不丁的方言就好像表演的“气口”,除了易于引发共鸣,还带来新鲜感。而影评类节目中方言的使用,为内容产品增加了语言特效,避免了同质化的倾向。
方言成为短视频的常见声道,是因为方言在连接情感、渲染气氛、拉近距离、强化认同上具备传播优势。研究表明,母语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今互联网上的情绪传播成为主流。网友们通过情绪,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职业来确认社群归属。感性类内容通常将私密的议题带入公共领域,在激发受众情绪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归属感。
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方言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方言文学写作中。在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作者个性表达的微妙性方面,方言具有无可比拟的妙趣。不少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找寻语言的源头。方言不仅是一种叙述方式,更像是一条精神脐带,连接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像莫言作品中地域色彩浓厚的生活用语,贾平凹作品中文白夹杂的商洛方言,金宇澄《繁花》中通篇的上海话思维,成就了作家语言的独特性。
网络语言作为新的语言现象,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网络时代的方言创作,不同于父辈们的“寻根”驱动,也不是新的艺术创作方法的实验,而是网络原住民的自媒体生产者就地取材的原料,是年轻一代在网络文艺接地气的审美趣味中自主的选择。方言不仅是告别故乡的人纾解乡愁的出口,也是城市生活的人对地域风情和乡村生活的想象,是连接乡土中国与城市空间、连接传统话语与二次元表达的全新网络文化景观。
彰显方言的文化魅力
当前,方言网络文艺大多为自媒体生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有些作品难免存在内容粗俗化、制作粗糙化、趣味粗鄙化的情况。方言网络文艺创作不可沉溺于“土味”,一味追求娱乐效果,从而让方言沦为媚俗的手段。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网络语言的生产者和创作者,要坚持审美趣味的引导和高质量的方言内容生产。网络文艺尤其是方言创作长于日常表达,但日常不等于一地鸡毛、无聊琐碎。如何在小人物的平凡日常中记录美、发现美,表现有温度的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是网络文艺方言创作的努力方向。
“破圈”体现的是互联网提倡的真正平等和对个体的尊重。方言在网络文艺中“破圈”的密码,来自得天独厚的文化渊源,告知文化源流中“我们从何处来”的答案。方言网络文艺作品应该以文化为起点,寻找文化生命的延续性,探访历史地理留给我们的根脉相传的文化符码和精神财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深耕现实,在同质化的网络语言中独树一帜,用方言的魅力建立地域文化自信,让那一份乡愁成为文化传承最美的寄托。
(作者:刘亭,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