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用场景有生命力才有竞争力,未来智慧城市比拼关键在这
2020年,北上广深四大城市都亮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小目标”,广州提出要构建全球顶尖的智能化“创新型智慧城市”,深圳继续延续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这一目标;北京指出要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上海指出要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
在大城市引领、中小城市纷纷跟进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怎样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够脱颖而出,形成未来城市竞争力?日前,南都科创工作室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对话专题报道。专题报道第四期,南都科创记者就以上问题对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石会昌进行了访谈。
专家对话关键词:大中小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编码。
未来智慧城市比拼要解决三大关键问题
南都:今年联盟和国内多个城市都进行了沟通交流,大、中、小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有哪些不同?
南都:今年联盟和国内多个城市都进行了沟通交流,大、中、小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有哪些不同?
石会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经过概念普及、试点推动之后,已经进入融合创新发展阶段,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信通院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等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已经超过700个,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分别达94%、71%。
“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从智能感知、泛在接入、城市认知、智能服务和信物融合五个方向开展技术创新和关键平台研制,建立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并按照“特大城市”、“城市群”、“中小城市”、“国家新区”等四类不同类型智慧城市重大应用场景,开展规模化集成系统应用示范创新。
不同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要切实根据城市自己的城市功能和地理区位、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按照智慧城市发展的成熟度的不同,分级分类制定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蓝图、重点和路径,确保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和成效。具体来讲针对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要对标国际,打造世界级标杆;针对省会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要实现差异化发展、突出特色。
南都:目前北上广深都已亮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小目标”,未来智慧城市比拼的关键是什么?整体还存在哪些问题?
南都:目前北上广深都已亮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小目标”,未来智慧城市比拼的关键是什么?整体还存在哪些问题?
石会昌: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际载体,已经成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场景。
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小目标”反映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到以科技创新引领的融合发展阶段,已经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景,是“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大城市加速引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智慧城市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生态体系建设薄弱、可持续运营能力不强等问题成为影响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普遍问题。因此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能否实现智慧城市赋能新经济发展、能否形成良性互动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能否设计具有生命力的应用场景成为比拼的关键性问题。
建议加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试验床建设,汇聚智慧城市核心关键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和解决方案实现应用验证、落地和转化,形成可复制的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智慧城市生态体系各成员良性合作与竞争,促进服务的不断升级与演化,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的发挥需要进一步融合发展
南都:目前全国范围内是否有好的智慧城市样板案例值得借鉴推广?
南都:目前全国范围内是否有好的智慧城市样板案例值得借鉴推广?
石会昌:在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新基建等一轮科技浪潮的推动下,“城市大脑”、“数字孪生”成为城市建设和前沿科技领域的新热点。杭州城市大脑、北京海淀城市大脑、上海城市大脑、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天津滨海新区数字孪生城市示范区建设等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杆。
南都: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优势或不足?
南都: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优势或不足?
石会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城市群。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的格局、巨大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复杂的产业体系,虽然令其国际化、多元化特性突出,但真正优势的发挥仍需通过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以支撑要素更便捷自由流动,需要在政务数据融汇共通、大数据挖掘应用、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缩小各市“数字鸿沟”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科技部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综合决策和协同服务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综合决策和协同管理服务需求,系统解析国内外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规律与机理,创建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理论框架,制定数字化治理、网络化服务、智能化协同技术标准,构建立体感知网络体系。攻克面向城市群空间协同的多源数据治理、集成分析、优化决策等关键技术,提出综合决策和协同服务范式。构建大湾区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实现国土空间、人口、交通、环境、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同服务应用示范,推动大湾区协同创新及高质量发展。
城市编码体系建设将帮助解决信息和应用孤岛问题
南都: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期参与城市代码编码标准工作,智慧城市的规划为何要建立代码体系?目前我国城市编码现状如何?
南都: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期参与城市代码编码标准工作,智慧城市的规划为何要建立代码体系?目前我国城市编码现状如何?
石会昌:自我国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来,诸多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实施,但在智慧城市实践过程中尚未建立城市统一代码体系和标准化数据格式,造成各部门、各行业编码不统一、数据不互通,形成了各类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影响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城市代码统一分配管理是有效解决智慧城市信息孤岛的有效途径与基础手段,城市代码标识体系已经逐步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是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当有了统一的编码标识体系,可实现城市内部和城市间各要素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进一步促进城市智能化、数字化和精细化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智能高效。
我国城市代码标识体系基于中国首个全球顶级节点代码MA而开发的,为包括各个城市及城市管理对象分配“数字身份证”,从“根”上实现城市各要素代码统一和标准化,具有统一分配规则、分布式存储解析、代码不可篡改的特性。符合ISO/IEC 15459国际标准,也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的法律规范以及指引精神。
南都:您认为媒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能发挥哪些作用?
南都:您认为媒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能发挥哪些作用?
石会昌: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将持续、快速、融合发展,驱动进入万物互联新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将无处不在。为顺应智慧社会发展趋势,媒体要推动智慧城市学术交流、加大对智慧城市的宣传、普及智慧城市应用技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智慧城市的“温度”、消除数字鸿沟。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统筹:南都记者 徐劲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