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俗文化:半汤花灯年味长

原标题:巢湖民俗文化:半汤花灯年味长

巢湖民俗文化:半汤花灯年味长

作者:王师

乡下的正月真的很热闹,最有趣的莫过于闹花灯。半汤的花灯又分为“花灯”和“龙灯”,就说“花灯”吧,这个“花”字用的最贴切,花灯内容多且具备观赏性。是集说、唱、舞蹈、杂耍于一体的乡村文化艺术的结晶。

所有灯具都是村里灯匠用竹篾扎成的,在竹篾外面贴上磨砂灯纸,里面点上数量不等的蜡烛,在灯光的映射下,整个乡村的夜晚变得精彩绝伦。

乡下能够闹花灯的村庄必定是个规模比较大的村庄,而花灯是个系列组合,至少由7个节目组成。记得儿时,邻村一个叫倪翟村每年都闹花灯,在乡下是很出名的。唱花灯的演员从七、八岁的孩子到六十多岁的老汉,加上乐队、后勤,足有150多人。花灯的第一场当然是在本村“闹”的,又叫做“试灯”。正月试灯的那个晚上,附近各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乎是蜂拥而来,偌大的谷场上,挤满了前来观灯的乡亲们。个子矮的干脆爬到谷场附近的树上,居高临下一边观察村里的动静,一边大声聊着哪个姑娘最好看。幼童们则早早地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等待着花灯出场。

△半汤“旱地行船”(王师 图)

夜幕降临,村里一阵鞭炮声响起,接着便是喜气洋洋的锣鼓声,闹花灯开始了。先是两个壮实的后生作为前导,举着方方正正的宫灯走来,灯上写着“倪府”字样。前导灯到达场地后,停在谷场香案的两侧。谷场附近一阵鞭炮声响起,人们期待的花灯终于开“闹”了。

第一个节目《花挑子》开始登场演出了,这是8个八至十岁的小姑娘,穿着红色碎花小棉袄,扎着两个小辫子,她们各挑着一对纸扎的小花篮,燃烧的蜡烛把花灯装扮的十分亮丽。花挑悠悠,小姑娘们用清脆的童音唱着:“正月正,闹花灯。正月里来是新春……”唱词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巢湖民俗“打莲湘”(网络图片)

演花挑子的姑娘们刚走,又来了5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穿着红色的劲装,像古代骑兵的装束,显得英气勃勃。他们身体的前后是竹篾扎成的马状花灯,马脖子上挂着铜铃,孩子们作骑马状,手拿马鞭,不断变换队形,最后五马相聚,这个节目叫做《五马盘曹》,寓意为刘备的五虎上将率领的五支骑兵部队围困了曹操。

你方唱罢我登场。接着是《打莲湘》,清一色干练的小伙子,排成两排,他们矫健而彪悍,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整齐,每一次击打莲湘的“咔咔”声都让观众震撼。

接着是《白蛇传》,四个演员分别扮演许仙、法海、白娘子和小青,用庐剧唱腔夹杂道白,衬以花灯艺术,生动地展现出这个经典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由于表演十分到位,许多观众大声骂着“法海”,更有重情的青年捡起泥团愤怒地砸向“法海”。

△巢湖民俗“歪歪精”舞(网络图片)

青年男子最喜欢看的是《旱地行舟》和《车扬轿》,两个节目的主角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十七八岁的模样,着粉红色的古装,扮演的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姐,唱的很好听,一举一动牵动了多少青年男子的心。轿子灯旁一个男性扮成丑角婆子,打扮的滑稽可笑,拿一把蒲扇,有时现场编词,插科打诨。嘴里唱着“锣鼓一打咚咚锵哎,幸福的日子万年长……”唱着唱着荤段子就出来了,人们轰然大笑,场内气氛顿时进入高潮。

丑婆子刚刚离场,那边一阵歌声传来,《踩高跷》出场了。一群穿着各色戏装的演员踩着高跷来了,看高跷须仰视,头抬那么久也不觉得脖子酸。他们边唱边绕着圈走着,从他们的扮相能依稀认出一些人物,唐僧、猪八戒、济公、关羽、张飞,还有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甚至还有包公,真是神仙与历史名人大荟萃,很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河蚌舞,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据说这个节目家乡已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一渔翁拿着渔网,和一个漂亮妇女扮演的河蚌精斗智斗勇,巨大的河蚌是带着电池的花灯。渔翁与河蚌精的斗争中,两个演员不仅表现出高超的动作艺术,还表现出一幕幕喜剧色彩,是整个花灯最出彩的一环。这场隆重的“试灯”结束后,村里的花灯将于次日赴附近各村轮回演出,直到正月底。

△巢湖民俗“花船”(网络图片)

正月正,闹花灯。花灯是乡村的春晚,人们总是追着看,总也看不厌。五彩的花灯映照着乡亲们的笑脸,也将春节的欢乐与喜庆浸染在整个正月里。

最忆是巢州致力于传递乡音乡情,鼓励家乡人书写家乡事……

最忆是巢州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