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思想 | 保障北方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山

原标题:封面思想 | 保障北方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山

保障北方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山

文 | 赵明信

翻开我国古代史,可以看到春秋之前,在今河北省一带的北方民族顽强地生存发展,军事政治都很活跃,直至建起强大的商王朝。原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地利之便相当重要。这里边,历史上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的沙麓山,起着重要的历史地理作用。

一,神奇的历史文化名山

现在,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地是广袤的平原。大名县东半部的500左右平方公里,都是沙质土地。几十年之前,这里有很多起伏连绵、大大小小的土丘,有的高达数丈。现在,统统平整为田地,连土丘的影子也没有了。而在2600多年之前,历史上著名的沙麓山,就在这里巍峨矗立。而且,由沙麓山向南,在今山东省莘县和河南省濮阳市交界之处,直到濮阳市东南,是一座绵亘数百里的高大的山脉。沙麓山只是它的北端。

关于沙麓山,史籍有明确记载。《春秋左传正义》载: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西晋杜预注:“沙鹿,山名。阳平元城县有沙鹿土山,在晋地。”唐孔颖达疏“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鹿地。”(注[1])元城县是今大名县的一部分,魏晋时期属阳平郡。对于沙麓山,大名县解放前的诸本县志均记载有名。民国年间绘制的《河北省大名县详图》,在金滩镇沙窝庙村北,有“沙麓山”三字及其标识。民国《大名县志》的编者范鉴古专门作有《沙麓山记》,考证了沙麓山位于今大名县东部。

《穆天子传》卷六,即东晋郭璞《周穆王盛姬死事》记载:周代,周穆王和其爱女叔㛗来到山上。第一次,周穆王的兴致很高,对沙麓山铭勒题辞,进行封敕。随之又在沙麓山上猎得白鹿,得到美人盛姬。由于周穆王猎得白鹿,这个地方取名五鹿墟。不久,盛姬患病、去世,周穆王隆重地厚葬、痛悼他的心爱之人,叔㛗主持了追悼仪式。第二次,叔㛗随周穆王到沙麓山,刚来到居住下来,叔㛗因思念盛姬而痛哭不已。由于叔㛗在沙麓山居住,还有传说叔㛗死后葬在沙麓山,所以建庙纪念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大名县城东二十余里的石家寨村西,还有一座高耸的沙丘,远远望去似一座小山,地图上标记为红罗山,远近百姓称之“东土山”。东土山上建有一庙,庙内塑有一尊女神即叔㛗,俗称“泰山奶奶”,“庙貌巍峨,神像庄严”。每年阴历二月十三和十月初一,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庙会,俗称香火会,方圆百里的人们早早赶往这里虔诚膜拜。这座东土山,就是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说沙丘堰,它以沙麓山而得名。现在,东土山已被夷为平地,但土山庙会依旧,香火缭绕不断。神圣的东土山,不灭的香火会,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见证着沙麓山的历史。

春秋时期已经远去两千多年,重要史籍林林总总,但记载周穆王两次到过的地方并不多见,足见沙麓山在当时是神州大地上著名的美好形胜之处。

因为沙麓山是当时的重要名胜之地,所以,它的崩塌在春秋列国引起了大的震动。《春秋公羊传》称其为“天下异事”(注[2])。晋国最善于占卜的掌卜大夫郭偃甚至把当时并不属于他们的沙麓山与他们国家联系起来,预见晋国很快就要出大问题,几乎会亡国。(注[3])果然,晋献公废长立幼,欲立宠妾之子奚齐为嗣,加害于公子重耳。重耳带赵衰、狐偃、先轸、魏犨等人出逃,发生了乞食与五鹿的故事。晋国还有人占卜说:“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注[4])预见645年之后这里要有圣女出现。

据《汉书.元后传》载,汉武帝时,魏郡(今大名县一带)“群盗”起事,武帝令绣衣御史王贺(字翁儒)惩治“群盗”以及失职官吏。武帝本来要杀一万多人,王贺却一个未杀,“皆纵不诛”。王贺以玩忽职守罪被罢官,魏郡人却很感激他。有个姓建的老先生劝说王贺不要回老家东平陵(今济南历城),给他看了风水,让他定居在沙麓墟之上、魏郡元城县委粟里(今大名县东北部)。王贺的儿子王禁有四女八男,次女名政君18岁的时候,送到皇宫作了皇太子刘奭的“家人子”(未有职号之宫女)。王政君受幸一夜就在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生下一子。汉宣帝高兴极了,为孙子起名曰骜,字太孙,常常把他带在身边。这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又过了三年,汉宣帝崩,皇太子刘奭继位为汉元帝,王政君作了皇后。元帝之后成帝继位,王政君为皇太后,兄王风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从此,王政君“群弟世权,更持国柄”。王家大兴,交替掌握国家大权。王政君的故乡特别引人注目而被称为贵乡。

哀帝时,王政君就是太皇太后,但哀帝在位六年驾崩。王政君先让侄子王莽当上大司马,掌握了军事大权。哀帝无子,她和王莽做主,让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继位,是为汉平帝。平帝不但年幼,而且当年患病,王政君俨然临朝主政。这一年为汉平帝元始元年,即公元元年,距离沙麓山崩恰好是645年。

此时,她的伪装谦恭的侄子王莽则野心猛烈膨胀,加快篡权步伐,施展手段让女儿作了汉平帝的孝平皇后。平帝仅仅作了5年皇帝,小小年龄就死了。王莽立两岁的婴为孺子,自己作了摄皇帝。公元9年,索性自称真皇帝,篡权建立新朝。

现在,传说王政君的祖籍就是大名县东北部的金滩镇北沙窝庙村。这里应沙麓山之崩塌,在六百多年之后,生出一个“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并且临朝称制、主持朝政的圣女,不能不使人惊叹沙麓山的神奇!

一座沙麓山,其崩塌震动列国,正史竟然浓墨重彩地记载其无限神奇,决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周穆王曾经幸临的名胜之地;而是因为它的存在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具有重大的影响,乃重要战略重地。其地理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保障殷商发祥

无怪乎沙麓山有如此神奇的色彩,它所处之地理位置实在极为重要。当时,今河北省中南部,西是太行山,东临大海,形成南北走廊。而沙麓山竦立于太行山之东,使今邯郸市东部恰如这个走廊南端的门户和咽喉。这道大门往北,主要是北方部落民族活动的区域。由此往南,就是上古五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中原。上古五帝,黄帝之后,颛顼的首都在今河南省濮阳市。颛顼之后是帝喾,也把濮阳作为首都。濮阳尽管距离邯郸市区只有150公里,距今大名县城仅75公里,但由于沙麓山和太行山的扼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北方民族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活动。

4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兴起正是得益于河北的地理形势,利用了这里的自然资源。《诗·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商颂·长发》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帝喾时期,北方有一有娀氏部落,其首领是简狄。帝喾为了团结有娀氏,纳简狄为次妃。简狄在野外洗澡,看到玄鸟(燕子)坠下一卵,感到奇怪,把它吞下。简狄吃玄鸟之卵而怀孕生子,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之后居住在蕃(平山蒲吾村,现在黄壁庄水库之中),附近的人都知道他聪明能干。大禹治水之时,把契请了出来。契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考察水势,帮助禹出谋划策,为禹尽股肱之力。大禹治水“行自冀州始”,到过邯郸一带。相传公元前2222年“至于衡漳”,即成安县漳河店。(注[5])契当然随禹一同前往。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加封禹。同时,因契帮助大禹有功,便对契赐姓子,并把他封在商。

商在哪里?实际上就在今邯郸市东部。那时,漳河从太行山和沙麓山对峙的夹谷中自南向北流过。据成安县水利志有关资料,漳河在今成安县漳河店之西转而东流,在漳河店之东旋而向北。古代视东西流向为横流,便把漳河店一带称为衡(横)漳。古代,“商”字通“章”。(注[6])《筍子。王制》中“修宪命,审诗商”,这个商字就是章字之义。起初,有的地名本于水名,有的水名本于地名,今邯郸东南部与漳(滳)河结缘,便称为商地。对于商的地望,北京大学教授孙淼在1987年出版的《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中作了透彻的考察分析。他认为,商是滳的同音字,商在滳水流域。他从滳水的流向等特点出发,断定滳水就是漳水。甲骨文中有“滳水”而无“漳水”,现在有“漳水”而无“滳水”。滳水之名废,漳水之名兴,“滳”字被“漳”字代替了。今天的漳河,古名就是滳水。既然商地之名本于漳河,则商在漳河岸边。孙先生说:“无论从天文学、考古学和文献记载几方面进行考查,情况都是一致的,所以把商的起源地定在漳水流域,还是比较合适的。”(注[7])

商地的中心在何处?因无史证,不能枉下结论。疑是“衡漳”,即今漳河店一带。

商地乃经济发展之宝地。太行山东麓的物质不断被冲积下来,所以土质肥沃。加之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畜牧业。大禹治水之时,这一带“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注[8])意思是:土质很好,但开发得还不太好。大禹治水之后,减少了水患,漳河两岸更成为聚宝生财之地。子契的子孙后代得到这块宝地,其经济实力便逐渐壮大起来。

而且,商地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对于商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外知内也”。无论是中原觊觎幽燕,还是北方部族窥测中原,这一带都是“从外知内”之地。沙麓山巍然屹立于商地之东,可以扼制咽喉、控制走廊,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对历史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注[9])子契之后,其子昭明开始居往在今石家庄市元氏一带,后来搬到商地,便把今河北省南部连成一片,悉心经营,图谋发展,眼光看得越来越远。从外而知内,逐渐产生入主中原之志。

昭明之后,依次是相土、昌若、曹圉(yu,语)、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天乙即是成汤,从契到成汤共十四代。

这时,商族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夏,成汤则成为出类拔萃之才。他居往在亳,亳在今魏县南部之内黄县、浚县一带(今属安阳市,距濮阳市较近)。成汤善于用人,启用有莘(今山东省莘县)伊尹。伊尹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大政治家,约在公元前17世纪,协助成汤打败夏而建立商朝,成汤即商汤王。商朝统治中原之后,数次迁都,最后迁至安阳(殷)。在整个商代,今石家庄、邢台、邯郸沿太行山麓一带是商朝的贵族居住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当然,对此尚未进行全面发掘。仅从石家庄台西殷商贵族遗址初出发掘看,已经有数个天下第一。

对于先商的生活区域究竟在哪里,现代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先商生活在太行山的东麓。1935年,丁山提出“契居蕃”之蕃就是平山县的蒲吾村。郭沫若则考证,昭明所居之“砥石”在汦水流域,即今石家庄市元氏县境内。

除了孙淼先生等专家精辟的阐述,更有力的证明,是最近在石家庄、邢台、邯郸一带越来越多地发现了一些古文化遗址都属于商文化。看来,商族起源于太行山东麓、今河北南部,是可信的。研究分析一下沙麓山崩塌之前的地理形势,对于商族兴于河北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造就北方民族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周灭商之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被封在了邶国,邶国就在现在石家庄市太平河(古称斯洨水)以北区域和保定市南部部分区域。他看到这一带极为有利,可以作为商朝复辟之地,便起兵反周。周公经过三年苦战,才平定了武庚等人的东方十七国叛乱。此后,周天子吸取教训,开始重视北方的防范。但是,太行山和沙麓山锁定南北走廊之咽喉,保障了北方民族在原邶国之地纵横驰骋。发祥于今山西省五台山地区的狄族鲜虞越过太行山来到这里,以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为中心,建立了鲜虞国。并在藁城西部建立了肥国,在晋州一带建立了鼓国,三个部落国还建立了城邦联盟。很快,以斯洨水(今太平河,也称洨河)为前线,以鲜虞为首的部落联盟与周朝的诸侯国南北对垒,征战不断。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之后,东周初立,王室日微,鲜虞乘机南下灭掉与之相邻的軧国。从公元前661年开始,又接连征伐邢国、卫国,把邢国的国都(今河北省邢台市)和卫国的国都(今河南省卫辉市)也攻了下来。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出兵救援邢、卫两国。并且将邢国迁到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西部),将卫国迁到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还集合诸侯在这两个地方为邢、卫建筑新的城邑。使得“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齐桓公通过存邢救卫之举在华夏国家中树立起威望。

此时,中原华夏对“北狄”不敢轻视,也越来越认清沙麓山战略位置之重要。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杜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管子• 小匡第二十》)在沙麓山上修筑五鹿城,其战略构想,既是为了对付北狄,也是为了控制中原。在齐桓公称霸,在制服宋国郑国、讨伐山戎以救燕、存邢救卫等重大军事斗争中,五鹿城都发挥了其战略作用。

追根溯源,当我们注意到两三千年之前河北的自然地理状况,就可以看出:由于太行山和沙麓山的对峙和扼制,限制了中原对北方的进攻,因而利于北方民族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今河北一带;今河北省南部便成为决定南北征战胜负的战略要地,双方不能不在这里拼死争夺。由于沙麓山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河北的历史文化中,战争总是浓墨重彩。

四,崩塌之后影响仍在

关于沙麓山崩,《春秋公羊传》把五鹿城记载为“袭邑”。“袭邑者,陷于地下也。”(注[10])可以想见:公元前646年农历八月辛卯那天,巨响震天动地,五鹿城旁边的山峰突然崩塌,地面抖动塌陷,五鹿城陷进地下。大地张开大嘴,把沙麓山的几道山峰吞下大半,尚有千沟万壑没有填满。一日之间,高大秀丽的沙麓山变成了土丘杂乱、沟壑纵横的沙麓墟。从此以后,五鹿城便有了“袭邑”之称。现在,大名县东部有前后现城两个村庄,当地“现”与“陷”同音,传说五鹿城原来就是这里。距离今大名县城近30公里。

沙麓山崩塌之前,它和它所在的沙麓山脉屏蔽中原和山东,沙麓山脉西麓是滚滚北去的黄河,而沙麓山西边的黄河渡口连接中原和山东。沙麓山崩塌之后,沙麓墟依然是东西必经之路。五鹿城塌陷之后,很快西迁15华里选新址重新建起了五鹿城。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得到这块宝地。魏武侯在位期间(公元前386——公元前371年),封其子公子元食邑于沙麓山一带,五鹿城更名为元城。之后的元城县城,南北朝至唐的魏州州治,宋元大名府城,明清大名府城和今大名县城,皆由五鹿城赓续而来。

战国魏惠王时期,公元前342年发生了著名的孙膑庞涓马陵之战。马陵之战当时就在今大名县马陵村(历史上曾设马陵县)向南,至山东省莘县和河南省濮阳市交界一带。孙膑正是利用沙麓山崩塌之后的地形,在此打了一场以弱胜强的漂亮仗。

令人啧啧称道的是,今大名县历朝历代都发生过各兄弟民族的生动故事。原沙麓山的北端,今大名县金滩镇走出了一位回族女英烈郭隆真。她是周恩来总理的南开同学,中国共产党早期女革命家,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河北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与马骏、刘清扬、郭隆真、邓颖超等20名男女青年在草厂庵天津学生联合会内举行会议,发起组织了学生革命团体觉悟社。图为觉悟社部分社员于1920年8月的合影。

“五四”运动时期郭隆真(右三)与参与学生运动的同学们合影

原沙麓山一带,曾是宋任穷等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名县革命史上,金滩镇回民民兵写下了英勇抗日的光荣篇章。现在,大名县以及金滩镇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在发掘研究沙麓山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

注1:《春秋左传正义注疏》卷十三,中华书局1990年9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803页

注2《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四年》

注3见《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

注4《汉书.元后传》

注5清康熙《成安县志》

注[6]见《康熙字典》、《古代汉语词典》

注[7]《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267页

注[8]《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注[9]《荀子·成相篇》

注[10]见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一》——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第2254页

作者简介

赵明信,石家庄市退休干部,1945年生,山东省莘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1965级毕业生。曾任中共邯郸地委副秘书长兼研究室副主任、邯郸日报社社长、中共大名县委书记、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等职。社会职务曾任石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石家庄文化》杂志历史顾问等。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