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糕人制作技艺:老行当 新传承

原标题:妆糕人制作技艺:老行当 新传承

色彩鲜艳的“关公”陈培源 摄

面团在张明铁的手中变化成各色人物。 潘贤利 摄

张明铁(中)在“妆糕人”传习所授课。

洛江区文体旅游局供图

【名片】

泉州“妆糕人”源于古代中原的“捏面人”,是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制品,常见于节庆场面,为礼俗增添欢乐气氛。此类手艺在中国流传甚广,因各地物产不同,制作原料有小麦、大米等之分。在泉州、台湾等地,“妆糕人”又叫“米稞雕”“糯米尬仔”等。

“虽然今年很多民俗活动受疫情影响取消了,但我也没闲着,几个月来不断琢磨孩子们的喜好,制作了一些新作品。现在,小学正陆续开学,相信不久后,妆糕人马上又能和孩子们见面。”

5月28日,在泉州市洛江区文化馆非遗展厅里,63岁的“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明铁边示范他的绝活,边憧憬着再为孩子们传授手艺。彩色的面团经他的巧手揉、捏、搓,几分钟就幻化成一尊孙大圣,栩栩如生。

“糕人村”的独苗

洛江区双阳镇前洋社区张厝村,早年家家户户都做妆糕人,是名符其实的“糕人村”。每逢传统节庆或农历七八月的“普渡”,张厝人奔走于泉州城乡,售卖妆糕人。张明铁的祖辈也以此为生,其父张丽水亦是“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岁起,张明铁便跟着父亲走街串巷。

曾几何时,妆糕人是节庆时泉州百姓家家户户案头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刮风下雨,听说哪个村子要进行“佛诞日”等民俗仪式,张氏父子都会前去摆摊。

一边摆摊,一边学艺。“基本上靠自学,没有理论知识。父亲做个成品,我照着做完。如果不像,就揉捏成团,重新做一次。这样不断练习,直至熟能生巧。”张明铁说。

“拖着妆糕人的大木箱,父子俩出门全凭脚力。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天黑了才能收摊回家。”张明铁说,那时一尊妆糕人才卖几分钱到几毛钱,因为市面上玩具少,妆糕人备受儿童欢迎。每到一地,妆糕人师傅身边都围着一群小粉丝。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妆糕人的吸引力早已大不如前。因为收入微薄,张厝人大多放弃了祖传手艺另谋出路,只有张明铁始终坚守着这个老行当。

材质改良 造型创新

失宠于玩具市场,却回归了最初的角色。如今,妆糕人是民间吉庆活动的炫彩元素,比如“骑龙凤”的组合,专用于装饰婚礼“担盘”中的“花包”。“日常除了摆摊,我还承包了插花包等订单,办喜事的人家会大量订购,最多的一次订了四五千尊妆糕人呢!”张明铁笑着说。

推陈出新,才能赢得市场。擅长关公、孙悟空、何仙姑、姜太公等古装人物的张明铁,也在不断学习制作新的妆糕人形象。“南音、拍胸舞、惠安女等泉州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的形象,是近来创作的重点。”他说。

除了造型,妆糕人的材质也进行了改良。在北方,“捏面人”用的是麦面,泉州早年麦面稀缺,妆糕人改用大米粉、糯米粉混搭,从而让这一民间艺术在闽南落了脚。据洛江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科学的研制和配方,新一代的妆糕人在质感、外观、造型、保存期上已明显优于传统的妆糕人,保存期已从最多一个月延长到好几年,外观进一步精细化,从粗犷的手工制品“进化”为惟妙惟肖的手工艺术品,成为闽南民俗的一朵奇葩。

早在2004年,泉州市着手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妆糕人等民间民俗艺术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逐渐复苏。据了解,为保护和传承妆糕人制作技艺,洛江区经常组织艺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旅游推介活动,提升妆糕人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近年来,这项技艺先后被列入区级、市级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进校园播撒“种子”

“我怎么也想不到,本是养家糊口的手艺,竟然让我获得了很多荣誉。”作为项目传承人,张明铁多次赴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及欧洲等地进行文化交流。

“在国外,我制作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妆糕人形象,比如十二生肖,让外国小朋友也很感兴趣,这让我很自豪。以前父亲说过要让泉州妆糕人‘走出国门’,我做到了!”

因为有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张明铁坦言,他觉得自己也肩负了一份责任。除了把手艺教给儿子、儿媳,他还办了妆糕人兴趣培训班。“目前我的学生已经遍布泉州各地。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获得了相关技能比赛的一等奖。”

位于洛江区的“妆糕人”传习所,是泉州市首批非遗传习所,也是张明铁传艺的重要基地,不断有爱好者光顾。自2015年起,张明铁每年还会获邀到洛江区中心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孩子们上妆糕人制作课,为制作技艺的传承种下“希望的种子”。2017年,洛江区文化馆举办的暑期公益培训班,也特邀老张为孩子们带去欢乐。

近两年,妆糕人制作技艺的发源地——双阳镇也动了起来。为进一步扩大“妆糕人制作技艺”在青少年群体里的影响力,双阳第一中心幼儿园、双阳第二中心小学两所学校分别开设了相关实践课程。张明铁和孩子们讲妆糕人的历史由来,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制作妆糕人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尽情发挥。“除了小猪佩奇、海绵宝宝、皮卡丘等流行元素,孩子们常常捏出我也没见过的新奇造型。他们的创新能力,为这一传统手艺增添了活力和希望。”张明铁感慨地说,手艺传承需要时间,更需要靠年轻一代。他将继续与泉州市几十所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孩子爱上妆糕人。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