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岁男孩宁可在外淋雨不愿回家:你吼孩子的时候,他只想逃

原标题:10岁男孩宁可在外淋雨不愿回家:你吼孩子的时候,他只想逃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0岁的小男孩,大雨天在街上被冻得瑟瑟发抖,却不愿意回家。

原因竟是没有完成作业怕回去被妈妈骂。

在这个小男孩的心中,在外面被淋点雨不算什么,可怕的是妈妈的怒吼。

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孩子有多么害怕被吼,德国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中形象描绘了这种惊恐的感觉:

今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地大叫。

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

被吼叫的孩子,瞬间魂飞魄散。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安家》中,就有一段妈妈吼孩子的场景。

苏天培的妈妈在辅导作业时,说着说着就开始咆哮:你脑子是浆糊?真是气死我了!

一边吼一边还去揪孩子耳朵。

那场面看得旁观者都胆战心惊,而苏天培的成绩却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提升。

当我们教育孩子时,可以有100种办法,可是很多家长却喜欢用最无效的吼叫。

01 总是被吼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儿童发育杂志》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会引起孩子焦虑、抑郁,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加。

不仅如此,长期被吼叫的孩子,连大脑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哈佛医学院附属的美国顶尖精神病专科医院——麦克莱恩医院的研究成果显示:小时候常常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人的言语智商只有112分,比那些小时候没有经常遭受言语暴力的人(124分)要低很多。

那些被吼着长大的孩子,他们都怎么样了呢?

有一项对1000多名未成年人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那些在家里经常被骂的孩子,后来大多出现了不良性格。

其中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安全感。

台湾演员陈乔恩在一期节目中,将这种伤害展露无遗。

她坦言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打骂,以至于听到妈妈的脚步声,都感觉像是魔鬼来了。

在谈到她母亲的时候,竟然还会下意识地往后看。

那种潜意识中深藏的恐慌和不安,即便经过了那么多年,仍然没有消失。

陈乔恩说,身边的人会觉得她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很多时候太坚强太冷血。

因为小时候随时可能被妈妈打一顿,那种不安全感深入骨髓,以至于长大后还是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没办法敞开心扉。

这样的孩子让人心疼,他们得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02 有时候父母吼叫孩子,自己都未察觉

陈乔恩妈妈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让女儿产生这么大的阴影。

她在访谈中泪眼婆娑:我自己并不知道会这样,没有哪个父母会故意对孩子不好。

的确,大多数父母吼孩子,初衷都是为了他好。

很多时候,我们爱得太过投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用如此恶劣方式对待孩子。

我有个朋友曾跟我说了一个“大发现”,她辅导孩子练钢琴的时候,为了方便对照,进行了录音。

于是,她听到了自己在“指导”孩子弹琴时,长达2分钟的吼叫。

朋友说:“我原本都不晓得,自己的声音竟然这么丑陋,简直怀疑那是不是我。

亲子节目《超级育儿师》中也有个类似的环节:在一个陌生的房间,给妈妈播放他平时教育孩子时的声音。

当一声声怒吼袭来,那位妈妈被自己的声音吓到,蹲下身捂住了耳朵。

很多父母在外面彬彬有礼,从不会对领导、同事大吼大叫,但面对孩子的时候,却“一点就着”,为什么?

不过是因为孩子弱小,无力反抗罢了。

我们从不会因此而损失什么,但我们真的不用付出代价了吗?

那些深藏在孩子内心的恐惧,只能由孩子自己买单;而因此造成的伤害,总有一天会来反噬我们自己。

03 吼孩子的父母,大多也有一个被吼的童年

老一辈的父母总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对孩子教育轻则吼骂,重则棍棒。

这样被教育出来的孩子,不知不觉中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

因为不曾被好好对待,所以只会使用暴力进行沟通。

有个妈妈,因为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担心他会自闭,去找心理咨询师。

聊天过程中,咨询师发现,孩子以前是正常的,只是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表现而已。

于是,他请那位妈妈回忆,孩子有没有受过什么刺激,或者在变严重前,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

妈妈想了一会儿,说:有一次学校上公开课,她让孩子举手回答问题,结果他磨磨蹭蹭就不愿意举手,在自己不停的催促下,才勉强把手举起一点,估计老师都没看见。

那堂公开课,孩子一个问题都没回答,于是一出教室,自己就冲他大吼:你怎么这么怂,真丢脸!

咨询师接着问:“你跟你先生性格怎么样呢?”

那位妈妈愣了一下,然后就哭了。

她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因为总是躲着生人、不愿意叫人,而被妈妈辱骂的场景。

她这才明白,每每看到孩子胆小的样子,其实是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对孩子吼叫,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可是孩子有什么错?

他遗传了自己的性格,而自己却传承了暴力的教育方式,差一点就毁了孩子。

04 戒掉“吼叫”教育,不妨这么做

如果我们不曾被温柔对待,没关系,至少我们可以让语言暴力到此为止。

戒掉吼叫教育,我们可以试试以下办法:

  • 找到吼叫的“触发器”

我的一个闺蜜说,每当孩子出门磨蹭的时候,她的火就会蹭蹭蹭地往上冒。

所以,“孩子出门磨蹭”,就是闺蜜吼叫的触发器。

每个人的触发器不一样,有的是因为孩子做了让自己不爽的事,有的只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太累了。

当我们找到了这个“触发器”,那么下次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会让自己发怒,那就提前安排时间,早点出发,给孩子足够的准备时间。

即便没法避免,我们也能提醒自己:“吼叫高危预警,一定要冷静。”

  • 想吼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暂停键

罗振宇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我们大脑中有2个小人,一个负责冲动,叫做杏仁核;另一个负责理性,叫做大脑皮层。

杏仁核的反应很快,当我们冲动发怒时,一般都是杏仁核在起作用。

但是世界很公平,反应快的一般都不能长久。所以,只要时间一长,冲动就消失了,不会有人能持续发一天的火。

所以,当自己的怒火就要喷发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暂停键来拖延时间。

这个暂停键可以是深呼吸,也可以是暂时离开现场。

告诉孩子:“妈妈现在需要冷静,先离开一下,等一会儿再聊。”

  • 做60分妈妈,不要给自己和孩子太大压力

哪个暴怒的妈妈,生娃前不是个小仙女呢?

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和孩子的要求太高,无形之中产生了很多压力。

压力一多,就需要释放,于是很多妈妈选择了最直接,也最无效的吼。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不要做完美妈妈,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我国心理学者曾奇峰把这个“足够好的妈妈”贴切地翻译为60分妈妈。

妈妈做太多反而碍事,60分足矣。

  • 用事实和明确的指令来代替抱怨

冲娃吼叫时,我们一般会这样说:

“你怎么把玩具扔得导到处都是?”

“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有没有脑子?”

“刚说过就忘了,你怎么回事?”

其实,这些话完全是抱怨,毫无建设性的作用。

我们不妨换一种温柔而严肃的方式,明确地指出问题和期待:

“我看到地上都是玩具,你可以把它们捡起来收拾好吗?”

“这道题目你不会做的话,可以再看看课本,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

“这件事不要这样做,下次要记住哦。”

告别吼叫,是有效教育的开始。

当我们学会了好好说话,孩子们才能好好听话。

希望每一个小孩,都能被温柔以待。

与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张书愿,二胎鄙视链最底端的职场妈妈,洞悉人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