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蜀中无大将的锅,诸葛亮不背,罪魁祸首原来是他

原标题:蜀中无大将的锅,诸葛亮不背,罪魁祸首原来是他

蜀汉后期人才凋敝,以至于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说,很多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的用人政策问题,事必躬亲,大小事皆不放权,人才没有锻炼能力的机会。朱楼君在不久前写过一篇文章《诸葛亮为什么会活活累死?只因信错一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重点要讨论的是,造成蜀中无大将的根本原因,朱楼君以为,诸葛亮实在不应背这个锅,他接手蜀汉烂摊子之时,手中可用之人已屈指可数,好不容易出了个马谡,却是个不堪大用的主,再者,蒋琬、费祎、董允、王平等都是他亲手提拔并予以重任。

《三国志》对诸葛亮评价很高: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认为诸葛亮已经是管仲、萧何级别的人物,只是用兵方面,稍逊风骚。然而仔细想想,诸葛亮用兵极稳,六出祁山,大多达到了战略目的,蜀汉也得以苟延残喘,也正是因为家底薄,所以诸葛亮才会否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故而,以诸葛亮之能,实在不能背“造成蜀中无大将主要责任”的锅。那么,究竟应该是谁来背这个锅呢?显然是刘备。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刘备不擅长主动网罗人才

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足以显示出他对人才的重视,所以一直以来曹魏都是人才鼎盛。刘备除了一个“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实在没有表示出对网罗人才的热衷,与陈群、陈登等擦肩而过,投奔过来的庞统因为长得丑起初也很不受待见,仅仅给了他一个县令,“凤雏”尚且如此,其他人才会怎么看?在这一点上,刘备做得不如曹操远矣,若非打着“汉室”正统的旗号,更没有多少人来投奔了。

当然,刘备用人的能力当世拔尖,只要他器重的人才,往往能够以诚动人,他得知庞统大才后极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不亚于诸葛亮,后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但前提是,他得网罗到人才才行吧。

其二,刘备吝于给人封侯

三国乱世,人才选择主人为的是什么?拼死拼活还不就是为了“出将入相”、“封妻荫子”。为了拉拢文臣武将之心,三国时期侯爵已经被封滥了,曹操几乎每招降一个大将,马上就封侯,张郃、贾诩、张鲁、阎圃自不必说,刘琮投降更是一口气给荆州官员封了十五个侯。反观刘备,在成为汉中王之前,除去关羽的汉寿亭侯(汉献帝所封),大概只有张飞、庞统封过侯,庞统还是死后追赐的。当皇帝后,刘备吝啬依旧,一个侯都没封。

最典型的是糜竺,在徐州倾尽家财资助刘备,将妹妹嫁给他,还送给他两千家丁,他才能够东山再起,到死竟然都没有得封一个侯。

刘禅继位后,马上给诸葛亮、赵云、李严、魏延、刘琰等人封侯,这其实是诸葛亮的执政手段,但为时已晚。刘备不封侯政策造成的后果很严重,直接丧失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与他不擅长网罗人才的缺点一结合,蜀汉日后人才断档的重要原因呼之欲出。

刘备夷陵之战急急如丧家之犬

其三,刘备在夷陵之战家底败光

刘备在夷陵之战全军覆没,一大波中坚力量风流云散,如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程畿、黄权(降魏)等等,中下级军官更是不可计数,他们军队真正的骨干,几乎将他多年来攒下的人才家底败得精光。这是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直接原因了。

到诸葛亮掌握大权时,天下三分已定,偏安西南的蜀汉总共不过百万人口,内部挖潜终究有限度。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死后,蜀汉还能续命四十年,诸葛亮居功至伟。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