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联是如何兼并波罗的海三国的?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称为“波罗的海三国”,这三个国家不仅临海,而且拥有不冻港,更重要的是它们刚好位于波罗的海。当年沙皇俄国对入海口疯狂的追求,国小民寡的波罗的海三国,便注定了其跌宕起伏的命运。
早在彼得大帝时代,沙皇俄国开始阔步从陆地国家向海洋国家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向四面八方夺取出海口。在东方,俄国人同清王朝争夺外东北,结果海参崴成了俄太平洋舰队的基地;在西南,俄国同奥斯曼土耳其争雄,克里米亚成为黑海舰队的前哨;而在西北,俄国的主要对手正是如日中天的瑞典王国。
长达二十年的大北方战争以沙皇彼得的全胜告终,作为失败的代价,瑞典丧失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自此俄国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此后两百年间,波罗的海沿岸一直是沙俄最富足和最宜居的部分,不过这一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夜宣布中止,因为无休止的战争已经让俄国拖不下去了。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之后,俄国为了尽快结束同德国的战争而单方面宣布退出。
为此俄国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德国,此外还要赔偿德国军费60亿马克。尽管俄国损失惨重,但赢得了喘息之机,反观德国虽然获得了这么大一片土地,但根本来不及消化便不得不全部放弃。1918年德国投降,原俄国割让区纷纷独立,其中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成为独立国家。
图-爱沙尼亚芬兰湾岸边
不过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一战结束后的所谓“和平年代”更像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休战,随着纳粹的咄咄逼人,欧洲上空的阴云更加密布。此时苏联已经预感到战争的威胁,于是竭力同英法达成共同对抗德国的防御协定,不过受绥靖主义思想的束缚,英法一心幻想“祸水东引”,因而迟迟不肯与苏联达成实质性的“攻守同盟”。预感时日无多的苏联只得转头与德国磋商,果然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仅9天后,德军开始大举入侵波兰。
为了获得拱卫苏联的缓冲地带,苏联不仅伙同德国瓜分了波兰,而且双方密约将波罗的海三国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失去了列强干预的掣肘,苏联大军日益向边境靠近,波罗的海三国压力巨大,一方面它们开始抱团取暖,另一方面则频频向英法列强请求干涉。可惜在德国的迅猛攻势之下,英法自顾尚且不暇,又何来余力支援波罗的海三国呢?
图-拉脱维亚里加
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接连宣布“自愿”加入苏联,成为苏联三个加盟国,由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苏联时代。
爱沙尼亚,面积约4.53万平方公里,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靠北的。人口约132.9万(2019年12月),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少的,地小人更稀。
拉脱维亚,面积 6.46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046平方公里,内水面积2543平方公里,人口约191.9万。
图-立陶宛维尔纽斯
立陶宛,面积约6.53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279万,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多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