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眼镜最初只是单镜片,还没镜框,怎么佩戴?由此催生一个成语!

原标题:眼镜最初只是单镜片,还没镜框,怎么佩戴?由此催生一个成语!

别再用错了:“大跌眼镜”并非指丢人现眼,而是另有他义!是“大跌眼镜”,还是“大跌眼睛”?别再用错了!最初的眼镜只是单个镜片,没框没腿怎么佩戴?还催生了一个成语!成语“大跌眼镜”,与眼镜有关吗?跌个眼镜为何就让人惊讶?

有个人们熟悉,并常常会引用的成语,叫“大跌眼镜”。虽然是个常用语,但是,由于对于含义认识的模棱两可,有人还会错写成“大跌眼睛”。因为,在一部分的认识里,“大跌眼镜”是个贬义词,形象一个人的表现很差劲,做事的结果令人失败,整个一“丢人现眼”。

其实,这样的理解与运用是错误的,“大跌眼镜”的真正含义,是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比如,“其实人家从小就开始打磨自己,别的不说,单论那书法,足以让诸多行家里手大跌眼镜。”说的就是一个无名书者的书法水平,令专家同行们感到惊奇,是有原因的,因为人们老早就下了工夫的。

对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惊讶为何被称为“大跌眼镜”?这个成语与眼镜有何关系?眼镜掉了,为何就让人惊讶呢?

“大跌眼镜”还真与眼镜有关。说起眼镜,大家都很熟悉,由镜片和镜架组成的。给镜片配上镜架不仅仅是为美观,更是为了方便佩戴。现代的眼镜的设计更人性化,通常在镜片中间设有鼻托(鼻梁撑),及在左右两臂搁在耳朵上的位置设有软垫。

只是,“大跌眼镜”一词,不是与现代意义上的眼镜有关,而是与最原始的眼镜有关。因为,眼镜刚一出世时,并不现在这副模样——它只是一个凹透镜,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这种眼镜,就是一只镜片,用时举到眼前,非常不方便。

为了便于携带与使用,后来又被配上镜链。由于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上帝创造耳朵就是为了挂眼镜腿的,仅仅想到一些权宜的方法,例如给镜片装上一支小柄,这样,就比单纯的镜片方便多了。

“戴”眼镜,就得浪费一只手,看看书报啥的,还凑合,如果要从事双手都得参与的活动,那就麻烦了。为此,聪明的西方人又想到一个笨办法,那就是靠眉头与眼皮待部位使力夹紧眼镜,这样就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事情了。

单片眼镜的发展史上,一共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最早于19世纪30年代出现,它仅由一个配有镜片的金属圈构成,使用时将这个金属圈嵌入眼眶。第二种则诞生于19世纪末,其结构最为精巧。在镜框边缘两侧,它有一个被称作撑架的突起延伸部分。这种设计是为了把单片眼镜放置在离眼眶稍远的地方,避免眼睫毛剐蹭镜面。

第三种单片眼镜则没有镜框。它就是一块经过切割的镜片,镜片边缘呈锯齿形方便持握。有时在镜片的一端会钻出一个小洞用来穿细绳,而更常见的则是不加细绳自由佩戴款式。这种式样在20世纪颇为流行,因为经过简单的切割打磨便可以配合任何形状的眼眶,免去了定制镜框的成本。

我国明代时,已有西方的眼镜经过西域或南洋传入我国,吴宽在得到友人所赠眼镜后写诗致谢,诗中的描述是“圆与英荚同,净与云母匹”,用法是“持之近眼眶”,单片眼镜也被称为“单照”,“单照明时已有,旧传是西洋遗法。(《苏州府志》) ”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做的圆形单片镜。

佩戴单片眼镜,其秘诀在于用眼眶和眼球之间的眼窝把镜片固定住。这对于高鼻深目的欧洲人来说,提起眉毛、然后像插入卡槽一样把单片眼镜嵌入眼窝并非难事。

由于绝大多数镜片均属私人定制,单片眼镜戴起来也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不舒服。不过,为了防止镜片弹出,佩戴者必须时刻调整镜片。而剧烈的面部表情,特别是像抬起眉毛这样的眼部表情,是单片眼镜掉落的主要原因。

不论怎么说,单片眼镜的佩戴仍是件技术活,更是件体力活。比如,舞会上,如果用眼皮夹着眼镜,观看人们舞蹈的时候,突然发现一桩令人惊奇的事情,眼睛一瞪,眼镜就掉下来了!久而久之,“大跌眼镜”就成为看到惊奇的事情的代名词了!自从人们意识到耳朵与眼镜的关系,眼镜是跌不下来了,但是这个说法还是流传下来!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得有一个过程的,不仅仅是眼镜经历过一个由单片到双片、由无框到有腿的进化,手表也同样经历过忽视手腕的存在,而揣表入怀的怀表时代。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