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末两宫垂帘听政,如果慈安不满慈禧所做所为,能不能推翻她?
慈安太后是正牌皇后,在亲贵和勋戚心目中,她是大清国母,小皇帝载淳的嫡母,身份和地位远高于慈禧。更重要的是,她在大臣们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就连对慈禧特别不屑的肃顺等人,在她面前也不敢造次。
清朝的皇后与前面的朝代不同,特别重皇后仪制,实际上是把皇后放在与皇帝等同的地位上,是所谓“帝后敌体”。历朝的皇帝,不管有多少个嫔妃,除了末世的光绪和宣统,没有一个不与皇后敦睦的。
咸丰皇帝就是这样,他共有17个后妃,其中最得宠的有好几个,但最敬爱的只有慈安。慈安长得不太漂亮,但她家世好,父亲是内务府出身的广西右江道穆杨阿,她从小与家人跟随父亲的宦辙在广西长大,由于家境富裕,她的性格和教养特别好。
所以在咸丰二年清宫选秀时,还在初选阶段就内定作为皇后的人选之一。咸丰皇帝在潜邸时已经有了一位嫡福晋萨克达氏,只不过不幸病逝了,因此再一次选后是续弦,必须从嫔妃中遴选,不能像没有娶过妻的皇帝那样直接确定皇后,所以慈安进宫以后的七个月才从嫔妃晋为皇后。略显遗憾的是,她的肚子不争气,没有给皇帝生出一儿半女。
咸丰皇帝与慈安相处非常融洽,皇帝差不多是把慈安当成知己,对她总是知无不言,言听计从。而慈安对待皇帝则是一片冰心,全力维护。终咸丰一朝,她都是咸丰皇帝在后宫最得力的帮手。
所以,咸丰皇帝临终之前,最放不下的就是她。在皇帝养病的烟波致爽殿里,皇帝常常拉着她的手,絮絮地嘱咐着,在兹念兹,就是他死后如何保她的平安,如何防止慈禧将来欺负她。
咸丰皇帝临死前,将自己平时衿用的两方闲章作为信物,分别留给慈安和小皇帝载淳。给慈安的是“御赏”,给小皇帝的是“同道堂”。这两方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御赏表示皇帝御览,是代表皇帝本人的意思。同道堂表示在一旁协助,是勉励两个人要同心同德。咸丰皇帝知道赏给小皇帝实际上就是赏给慈禧。
慈禧是贵妃出身,她的身份和地位低于慈安太后。
慈禧的父亲是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虽然与穆杨阿同为道员,但一个三品一个四品,穆杨阿所在的右江道是有名的肥缺,惠征的道缺虽是兵备道,但安徽当时是围堵太平军的前线,所以处境大不一样。慈禧娘家可以说很窘迫,惠征赴任不仅不能带家眷,连路上的盘缠都成问题。
辛酉政变以后,慈禧能够与慈安并尊,是因为她是小皇帝载淳的生母,母以子贵。但在法理上,她还是要以慈安太后的马首是瞻。
咸丰皇帝活着的时候,慈禧与皇帝的关系并不太好。
他们当然有一个蜜月期。咸丰六年,慈禧为皇帝生下皇长子载淳,令咸丰皇帝欣喜若狂,认为慈禧为江山社稷立了大功,要好好报答她。但慈禧是个控制欲很強的人,而且很有主见,她在帮助咸丰皇帝处理政务时常常不自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试图让咸丰皇帝接受,令咸丰皇帝对她很反感,一直担心她会越俎代庖,干预政务。
所以,咸丰皇帝临终之前,对此做了特别安排。他亲笔写了一个手谕,谕令王公、贝勒、重臣,说如果他死后有一天慈禧对皇后不敬,或者有大逆不道的出格行为,慈安可以召开王大臣会议,出示此谕旨,立即处死慈禧。这一份谕旨咸丰皇帝亲手交给了慈安,在他的心目中,这是他留给慈安太后日后的杀手锏。
所以,在慈安太后与慈禧的关系中,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手段上,慈安都居于主动。
问题是,自始至终,慈安太后不认为有必要拿掉慈禧,自己取代她。
公平地说,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一直很尊敬,两个人合作基本愉快,没有什么大的龃龉。
这种合作愉快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慈安太后对政务一点兴趣都没有。
在她看来,她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只是单纯地履行太后义务。她是大清国母,小皇帝的嫡母,奕訢和众多小叔子的嫂子,爱新觉罗的大家长,不得不替爱新觉罗家族当家。
慈安太后与慈禧也闹过矛盾,主要是涉及到小皇帝载淳。
小皇帝载淳儿时,特别痛恨慈禧身边的太监安德海,因此杀安德海成了小皇帝的夙愿。而且,安德海横行不法,已经坐大,成了小皇帝日后亲政的一大障碍,必须除掉。
所以,载淳在慈安太后帮助指导下如愿杀了安德海,并且没有因此而恶化与生母慈禧太后的关系。但此事让慈禧心生警惕,她隐然感觉到慈安太后的敌意,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訢,以及满朝文武的立场惊人一致。
第二件事就是小皇帝载淳大婚立后。
为载淳选秀时,慈禧嘱意于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那一年富察氏十四岁,长相娇憨可人,眉眼中似与慈禧年轻时很像,慈禧很喜欢她。
而慈安太后相中了道光朝权臣、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的孙女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比皇帝大一岁,她的父亲是蒙古唯一的状元崇绮,长相、学问、家世和教养都是一等一的,是京城旗下人家里人人渴求的良配。
慈安太后是做过皇后的人,她深知一个皇后需要什么样的禀赋和教养,因此她把自己的意见坦诚告诉了小皇帝载淳,而小皇帝载淳非常听她的话,完全接受。
所以选秀最后一轮,小皇帝载淳毫不犹豫地将象征皇后身份的玉如意递给了阿鲁特氏,让慈禧太后大为光火。
坦率地说,慈禧第一次选儿媳妇儿的眼光有点差。富察氏太年轻,与阿鲁特氏相比,家世、教养、能力和学问都相差太远,根本不符合一个皇后的标准。清朝的时候,就连寻常的大户人家娶媳妇,都知道“娶妻取德,娶妾取色”的道理,慈禧不可能不懂。慈禧当时是对儿子与慈安太后达成的默契感到嫉妒,觉得亲生的儿子不贴心,竟然只听嫡母的话,所以钻了牛角尖。
但这些矛盾和分歧,并没有实质性地影响慈禧和慈安太后的合作关系。慈安对政务不感兴趣,她的兴趣在孩子身上,在清宫里那些琐屑的家长里短上,而这些恰恰又是慈禧不感兴趣的地方。她们两人互有短长,正好互补。
不过慈安太后毕竟还是过于单纯善良。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慈安太后突然暴毙身亡,死因不明。
在此之前,慈安太后身体一直很好,从来没有什么大病,也没有传御医请脉。反而是慈禧太后,从光绪六年大病一场后,一直缠绵病榻,不见大好。所以当宫中传出太后薨逝的讯息时,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慈禧太后出事了。
陆续有些细节传出宫来,令近臣和王公瞠目。
据说慈安死的那天下午,慈禧曾经送过糕点。慈安太后喜欢甜食,尤爱刚出锅的蒸点。那天慈禧太后的小厨房精心制作了一款松糕,刚出锅就送去给慈安品尝,慈安太后非常喜欢,吃了一大块。
慈安太后天黑不久就不行了,传了太医过来,开的药还来不及煎,人就没了。
据说慈安太后被慈禧太后的勤政大大感动了。光绪六年以来,慈禧太后患上了经血不调的病症,最严重的时候不能起床,只能由慈安太后一个人单独召见军机。
偏偏她是个没主意的人,平时她一切都听慈禧的,这个时候让她独当一面,她大感吃力。于是心中对慈禧的佩服油然而生,觉得她太不容易了。
有一天竟然异想天开,把慈禧找来,摒弃左右,姐妹俩在深宫里敞开心扉。
她拿出当年咸丰皇帝写给她的手谕给她看了,然后推心置腹地将心中所想告诉她,妹妹,这些年真正辛苦你了,咱们姐俩把大行皇帝留下的基业治理成如今的样子,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她本来对慈禧是多有不满的。比如用狠辣手段对付小叔子奕訢,虐待儿媳妇阿鲁特氏等。不过亲儿子死后这两年她似有所悟,又那么勤劳国是,她觉得当初大行皇帝的想法过虑了,也很可笑。于是她把那张要命的谕旨放在烛火上烧了。
慈禧却万分扭捏,像是偷了东西被人当场捉住一般尴尬。敢情过去那么长时间里,人家都是不和自己一般见识,自己不拿自己当外人,还以为人家是怕了。
这是一个天大的把柄,现在慈安太后翻出来了,就等于在她手里攥着,今后一辈子都别想在她面前抬起头来了。她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必须做出决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