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李治时期的大唐有多霸气?一句话,周边外族主动臣服

原标题:李世民、李治时期的大唐有多霸气?一句话,周边外族主动臣服

现今,如何理解“领袖”二字?

首先,应该可以“带队”,不论小到一个组织,或大到一个国家,振臂一呼时,无数人响应,也就是说得具备很强的影响力;

其二,自身应该起到表率作用,自己不带头做光指挥别人肯定不行。

其三,帮助弱势群体,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其实,很好理解,举一个例子,《水浒传》中的宋江为何成了领头人?他喜欢做好事,别人一开口,他出手就相当阔绰,而且不计回报。这样的人,大家都喜欢跟着。而这个道理放在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来说说唐王朝,这是中国史上非常辉煌的一段历史,国力空前强大,经济发达,文化教育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新水平。当然,后人更多关注的则是唐王朝的国内之事,至于与国际的互动,似乎除了战争及遣唐使外,其余的好像离得都很远。

事实上,除非这个星球只有一个国家,不然的话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千年后如此,千年前还是一样。当时的唐朝是很厉害,但还有一个新崛起的势力也不容小觑,那就是:大食(后来的阿拉伯帝国)。当然,在地中海板块上,还有一个罗马帝国。

当时的大食势力扩张迅猛,使得波斯国(现在的伊朗)节节败退。新继任的国王卑路斯难敌对方的强势攻击,便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逃到了吐火罗(现在阿富汗),受到当地部落酋长的保护,得到了些许喘息的机会。

虽然,卑路斯在吐火罗部落武装的帮助下,战争的形势一度转好,并收复了部分疆域,但是,对方却押注了大量的军事实力,不久便打得卑路斯连防御的气力都耗尽了。于是,在不得已之下,卑路斯再次向大唐寻求“政治避难”。

据史料记载,阿拉伯人在入侵波斯之时,卑路斯的父亲亚兹德格尔德三世曾数次向当时的大唐王朝请求提供军事协助,但都被唐太宗给拒绝了。之后的654年,在卑路斯意欲东山再起的时候向唐朝求援,却又被唐高宗李治以路途太远为由拒绝了。

先要保存自身实力,再谋求其它的事情。

661年,卑路斯再次遣使向唐朝求援,可见这次他知道大唐不会拒绝他的请求,甚至,没准还能从军事上帮助他。

当时大唐王朝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王朝,对外贸易相当活跃。虽然,一个王朝的经济和它的实力直接捆绑,不过,还有一方面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通商贸易的安全。古时和现在一样,贸易一样有纠纷,最后谁拍板定论,显而易见是强国。

唐王朝在周边国家看来,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因此,卑路斯要选择一个至少在军事实力能和大食一较高下的国家。

并且,当时的唐朝皇帝有一个称呼“天可汗”,简单理解就是:唐朝的皇帝是天下的共主。也就是说,当时的唐朝皇帝具有绝对的国际话语权。

后人也有将这种称呼理解为当时的某种国际组织。其实,还是有区别的,组织无论大小,总有其纲领和组织构架。而这种称呼的产生,是由于从李世民开始的拓边战役几乎很是顺利,周边的外族很多不是被灭就是主动臣服了。

唐高宗李治很是痛快的答应了卑路斯的请求,并且,还派遣特使王名远入西域中亚,成立波斯都督府,册封卑路斯为当地都督,662年唐又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这样的话,就等于将波斯纳入了大唐的看护之下,不过并没有派唐军进驻。

即便如此,后来在阿拉伯军队的不断威逼下波斯再次沦陷。

见此,李治很大方,让人在长安建造了波斯寺,以作波斯人集会之所,置于长安醴泉坊。又将洛阳修善坊、立德坊等划为波斯人社区。677年,卑路斯去世。去世地点,一说长安,一说洛阳。

波斯没了,大食也没再有其它动作,但若不是忌惮大唐王朝的实力,他们怎会就此罢手?毕竟,波斯王室的后裔还在,这始终都是一个隐患。

其实,大食和大唐交过手,败了几次还不服气。后来的怛罗斯之战,大食再次聚集了20万大军,想以此力压唐军。当时的唐军不过3万,结果是葛逻禄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失利。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

当时,唐王朝周边的外族势力都很强大,吐蕃、突厥等。而这里,有国家实力的较量,也有作战兵器和排兵布阵的较量。因为,唐王朝更开放更自信,所以,在战争中的气势肯定胜人一头。就好比现在,强国在气焰上总是给人一咄咄逼人的感觉。

论影响力,在当时的亚洲,唐王朝应是稳坐头把交椅;

论行动力,对于正义的一方,唐王朝总是会及时出手相救。

这不正体现了一个大国该有的态度吗?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更多的国家与大唐交好,这并非简单的学习或交流,而是觉得唐王朝可以带领世界迈入一个更好的时代。

参考资料:

【《波斯帝国史》、《旧唐书·太宗本纪》、《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