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形象为何多变?科举制度中止的意外之举

原标题: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形象为何多变?科举制度中止的意外之举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自己决定”

曾经火爆一时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影视剧,这里的哪吒形象与以往在《封神榜》中,《西游记》中的哪吒形象差异很大,可以说,颠覆了许多人心中哪吒固有的形象,被称为史上最“丑”的哪吒,而引来无数观众争议。那么哪吒的形象就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下哪吒的原型:

哪吒的原型

哪吒这个名字最早来自于佛经的翻译,根据《佛本行集经》、《法苑珠林》、《毗沙门仪轨》等佛家经典记载,哪吒是护法神北方天王毗沙门的三子,哪吒的身份也是护法神,是西域佛教中的一位神袛;毗沙门天王后来被演化为武神。

在唐朝贞观年间,受到唐朝统治者的推崇,因为在我国西北地区,战事增多,这位武神能给军队提神打气。当然,根据佛教典籍的史料记载,哪吒与毗沙门天王关系,除了父子说之外,还有祖孙说,但父子说还是比较广泛的。

那么哪吒怎么跟李靖扯上关系了呢?李靖,我们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手下一名武将,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具有高超的军事谋略,为大唐平定西域,开疆拓土立下了不世之功;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曾把李靖与战国白起,秦末韩信,汉朝卫青霍去病等人相提并论;李靖在唐朝成为战神级的人物。

当时李靖经常在西北用兵,其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能力,与西北地区崇信的毗沙门天王的形象不谋而合,此后经过不断演绎后,李靖变成托塔天王;本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哪吒,自然而然地成了托塔李天王的儿子。

那么哪吒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

人们了解哪吒的形象,不外乎是从《封神演义》、《西游记》这两本名著中得知的,但是这两本书都成于明朝期间,而哪吒是在隋唐时期引入中原的,经过宋朝,元朝的演化和发展后,直到明朝时期,文学作品中哪吒的形象才完全定型。

  • 哪吒在宋元时期的形象

《五灯会元》记载了哪吒剔肉还父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在《封神演义》中被进一步丰富,哪吒的身份也由佛教护法神变成神仙道童灵珠子,这其实是佛教和道教思想相互渗透的结果,哪吒成了道教中具有降妖伏魔的道教神祗。在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


三头显神通,六臂降妖怪,怒从心起,六般兵器,样样精通,哪吒神有气功,变化容仪”,三头六臂的奇异外貌,就是哪吒的形象,由佛教的护法神,变成一个本领超强,叱咤风云的小英雄神。

  • 哪吒在明代时期的形象

明代杂剧《猛烈哪吒三变化》,描写哪吒被佛祖派去降服夜叉山的四魔女,焰魔山的五鬼王,此时的哪吒在与妖魔的打斗中,先由两头四臂,变成三头六臂,扮演了一个疾恶如仇,武功盖世的战神形象。

而在《三教合流搜神大全》中,哪吒的形象又有一个新的变化,由三头六臂变为三头九眼八臂,武功更加高强,被附会为李靖之子,而在后来的《西游记》中,哪吒则是精通六般兵器,神通广大的勇猛战将。哪吒的形象在《南游记》中,是领兵元帅,骑着红鬃白马,但此时,并没有脚踩风火轮;之后,哪吒的形象最后定型于《封神演义》。

哪吒的形象千百年来为何变化多样呢?

哪吒的原型是西方佛教中的护法神袛,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演绎成唐朝名将李靖的儿子,被神话成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后来从佛教经典中又走了出来,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受世人喜欢的经典的,可爱的文学形象。哪吒形象的变化与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经济发展,以及叙事文学发展影响很大。

  • 哪吒形象的变化是佛教,道教相互渗透的结果

文化传统的影响,其实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最大,特别是佛教和道教;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只在上层社会流行,到了魏晋三国时期,佛教的“轮回”与“转世”观念逐渐被下层百姓所接受,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与道教、儒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佛教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与产生于本土的道教矛盾日益凸显,道教也在进行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在向统治者思想靠拢的同时,也朝着神仙方向发展与佛教争夺宗教地位;到了隋唐时期,李家王朝追封道教老子为先祖,但又继承汉武帝的儒家政策,采取了以儒为主,以佛教,道教为辅的政策,推行三教并行。

唐玄宗时期,佛教密宗盛行,而密宗的毗沙门天王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哪吒就是在时候出现的;五代十国时期,佛教在北方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在南方,南朝四百八十寺”反而得到蓬勃发展;而此时的道教,却兴起避世独居的隐士生活,此时两教和而不同;到了北宋时期,继续推行三教兼容政策,在佛教与道教逐渐紧密融合的情况下,哪吒的形象也更加丰富。

历经两宋,元朝后,到了明朝时期,道教成为正统宗教,虽然此时的佛教仍依附于“三教合一”而发展,但道教开始走向世俗化,其教义中的神仙理论,长生不老的观念,开始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道教的各种神仙开始被民间广泛供奉,并且对文学写作,戏曲,小说等都产生影响,哪吒形象更多地出现在作品中,此时的哪吒形象,从一个佛教护法神,过渡到佛道融合的形象,最后完全成一个道教化的孩童神。

哪吒形象受经济发展与传播场景的影响

元朝时期,统治者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法制、礼制观念淡薄,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过多的思想拘束,反而在思想上会更加开放,以包容的胸怀接纳各种思想和文化;并且元朝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帝国,在欧洲、非洲、亚洲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的思想交流碰撞下,不断地交汇融合,由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元杂剧。

在元杂剧中,作者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俗文学作品不仅创作形式多样化,还具有舞台的表演性,故事的离奇性,于是在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穿越的场景,而哪吒形象的变化就得益于此。例如,《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的行头是蟒衣曳撒、铃杵冠(法力武器)、比甲(背心)、绣球(兵器)等等配饰,对哪吒与妖魔鬼怪的打斗场面,给了更多的笔墨。

到了明朝时期,由于印刷水平的提高,以表演形式和口头传述为主的元杂剧,被章回体小说替代,这给了作者更多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舞台,在矛盾冲突,故事情节,场面打斗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同时,哪吒的形象也被进一步地丰富。

这时哪吒的形象已经从元杂剧中简单的疾恶如仇,威猛有力的形象,变成性格叛逆(增加的哪吒闹海打死龙王三太子敖丙),有血有肉的孩童神(拆骨还肉情节进行润色)。

科举制度的中止,激发了文人的想象力

哪吒形象变化如此之多,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人为的结果,其形象变化最大的时期就是元朝时期,恰巧这个时期,有段时间科举制度被取消了,这与哪吒形象的改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唐朝时期,哪吒的形象多记录在佛教经典中,是依附于毗沙门天王而存在的,其形象就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当元帝国建立后,曾短暂取消科举制度,元帝国是马上得天下,所以实行了与宋朝“崇文抑武”截然相反的国策,统治者重武轻文,儒生不受重视,特别是科举取消后,天下学子,没有了上升途径,大量的书生处于失业中。

元朝建立前后,科举制度被取消了近70年,儒生入仕之路被彻底堵死,但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在思想上摆脱了传统封建规范的束缚,特别是死板的儒家思想包袱,在观念和想法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广大儒生,时间充足,并且把各种奇思异想都用在写作中,用在元杂剧的创作中,在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自由,更加豪迈,在创作中灵感迸发,更加具有活力,这一时期,哪吒的形象以及故事情节都有很大的改变。

文人为了寻找出路,或者养家糊口,他们为了使作品大卖,在创作中更多地接近百姓生活,在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上,更加鲜活,明快,充实,并且更加能反映千万民众的心里呼声;例如哪吒降妖伏魔,充当正义的战神,就是对社会现实的隐性反映。

结尾

哪吒形象,经过元朝五花八门的改变后,到了明朝三教合流的背景下,佛教和道教的知识体系不断地被更多的知识分子涉足,文人为了谋生,一些畅销的怪异小说,大量涌入市场,哪吒的形象更加多样化。

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哪吒,就是以佛教中的哪吒故事为素材,结合民间传说,话本故事等题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哪吒虚构成道教神话中玉皇大帝手下的一员猛将;而在《封神演义》中,哪吒变成法力无边,骨秀清研的道教孩童神,但仍保留了佛教中“愤怒、凶恶”的本质,实为外佛内道之神。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