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哥老会与宣城移民

原标题:哥老会与宣城移民

童达清

第856期

哥老会原产生于四川地区,其后慢慢向周边省份如湖北、湖南蔓延。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清军扩张,大批川、鄂、湘籍的哥老会会员加入军队,哥老会得到迅速发展,“于是湘营中哥老会之势大盛,且凡有湘军所到之处,无不有哥老会之传布也。”(陶成章《教会源流考》)如湘军著名悍将鲍超即是四川人,其麾下将士亦多为四川人,鲍超率部在宣城鏖战多年,亦将哥老会带入宣城。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仍由湘军刘松山部镇守皖南;后湘军大批被裁撤,一部分就地安置在宣城,大部分仍滞留在长江沿岸各府州县,到处流窜,宣城有水阳江、青弋江、南漪湖,水运便利,自是他们经常往来之所。

随着大批湖北等籍移民的到来,哥老会更是获得了肥沃的土壤,快速向宣城民间渗透。移民中本有不少在原籍已是哥老会会员,他们移民宣城后,更是积极发展其他移民入会,使得哥老会员的人数迅速膨胀,甚至原土著居民也被拉拢入会。

据光绪二年(1876)徽州府歙县知县陈某颁布的通缉告示,计有哥老会员44人,其中湖南籍12人,湖北籍10人,土著2人。(江巧珍、孙承平《徽州府对哥老会的通缉告示的发现与探讨》,《黄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5卷第1期)

徽州府移民本不多,而作为移民大区的宣城(宁国府),哥老会员的人数当更为可观。如王霭亭(又名王启瑞、王太平),湖北谷城人,他早年在任忀善名下入会,任忀善被捕伏法后,他即逃至宣城一带活动,开创“紫寿山银河水集义堂”,广招信徒,短短几年间,至光绪十七年(1891)被破获时,其会员已发展到8000余人,其手下核心干将周克均(周顺、周开金)、萧凤山、叶太林(叶恒茂、叶老三)、田兴潮(田老六)、赵兰亭(赵老六)、方潮中(方老五)等,籍贯也都属湖北谷城、郧县、随州、均州、南漳、郧西等州县。(安徽巡抚沈秉成奏,《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8辑)

哥老会与移民的融合,在民间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1、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社会治安案件层出不穷。

咸丰以前,宣城尚称安定,恶性治安案件虽也有发生,但频率低、规模小,还不足引起统治者特别注意。自移民入驻后,社会治安迅速恶化起来,大小案件层出不穷,几乎无日无之。究其原因,正如同治十三年(1874)宣城知县黄祺年所说:“类多无业强民,或遣散勇丁,又或在籍滋事不得安居者,更有在籍犯案潜行进出者。纷纷而来,名则开垦,实则无事不作,此等不安本分之徒共聚一处,焉得不滋生事端?”(《客民禁入皖省宣城示》,《申报》1975年1月18日)

其中对社会影响、危害最大的,就是聚众偷盗抢劫。如光绪十三年(1887)3月29日,南陵县哥老会福寿堂忠义堂正龙头熊海楼等甩会众数百人,至宣城县西河镇抢劫店铺三十二家,“明火执仗,呼喊声如雷震,各铺户居民惊惶无措,不敢与之相拒。”皖南镇左营游击牛书琴当即率兵往剿,擒获头目十余人,“缴票布三千余人”。亦可见南陵、宣城交界处哥老会会员之众。

如果说西河镇偏处乡下,政府统治力量薄弱,哥老会才敢肆无忌惮,那么抢劫宁国府城,最足以说明这些客民胆大妄为到何种程度。光绪二十三年(1897)8月25日黄昏,府城上市街万源钱庄被抢去“本洋二千九百元、英洋三百七十四元、纹银四百七十七两”。事后拿获盗犯杨子宽、洪林有、杨本富等三十余人,据供均为广德、孝丰山内的河南移民,其中当有不少人身隶哥老会。公然在大街上肆行劫掠,可见其猖狂程度有多大。

2、铤而走险,贩卖私盐,侵渔国税。

哥老会源自啯噜会,向有贩卖私盐的传统。部分哥老会员移民宣城后,自然会重操旧业,以牟暴利。1887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大佐在《清国征讨方略》中说:“中央以南有哥老会、贩卖私盐团伙,此党有数万之众,实清廷之所惧。”可见哥老会中贩卖私盐者人数之多。私盐的贩卖,危害了清政府的税收,自然也在政府打击之列。光绪五年(1879)8月23日,著名盐枭乔洸溁在贩卖私盐至宣城时,被皖南镇捕获。(1879年9月6日《申报》第2281号)

3、对抗政府,阻挠土地丈量。

移民初入宣城时,政府为招徕客民,休养生息,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时日既久,政府必然要对已垦荒地征收赋税,因此在宣城成立了皖南保甲垦务总局,以宣城县为试点,重新丈量全县土地,以征收赋税。移民自然不愿交税,“折亩数,隐亏耗,奸民串卖,蠹书漏册,种种弊端,不胜缕述”,各种抗拒行为也时有发生。

光绪七年(1881)2月25日,皖南保甲垦务总局总办桂中行,至南乡花田团地方丈量土地时,“歙建团客民、监生孙品三倡言清查田亩不利客民,商约胡银、王福先等殴辱乡董,毁弓夺册,逼勒乡民,聚集二百余人,持械抗阻,蜂拥滋闹。”这些聚众闹事者多有哥老会背景。桂中行当即将孙品三捉拿,禀明上宪,就地正法,这一事态才稍得平息,土地丈量才得以继续进行。

然而,在后来的土地丈量中,地方官员、乡里董保生怕激起新的矛盾,因此在丈量土地时对客民往往失之过宽,这就又引发了土民的不满,产生了新的矛盾,如宣城县俞冠群等土著递辞抗禀案,因不在本文叙述范围,故不再赘叙。

4、秘密集会,聚众起义。

哥老会的性质,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其早期旨在反清复明,待清政府统治稳定后,哥老会隐敛了锋芒,成为一个单纯的群众性互助组织。清末时,由于哥老会的迅速壮大,一部分会首不安现状,开始四处串联,密谋举行推翻清廷的暴动。

早在同治十年(1871)2月,建平县(今郎溪)就有关汶溎起义,关汶溎虽是捻军出身,有无哥老会身份不得而知,但他依靠的群众,多是广德、建平、高淳、孝丰交界内的移民,其多有哥老会背景无庸置疑。

光绪十七年(1891),王霭亭创立的紫寿山银河水集义堂,在宣城、泾县、南陵、青阳、宁国一带势力急剧膨胀,遂在宣城县柿木铺(今属杨柳镇)设立总粮台,完善其各级组织,设有“陪堂、礼堂、刑堂、值堂、盟证、香长、心腹、大圣、贤武、圣贤、桓侯当家、披红当家、插花当家、青缸花冠、悬牌江口、铜章铁印各项伪号”,制备军器,购买洋枪,秘密准备起义。八月,因消息泄露,其主要会首被捕,这一起义才胎死腹中。(详见安徽巡抚沈秉成奏,《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8辑)

其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2月4日,田化龙在宁国县七都泰山起义。田化龙系湖北移民,“时出没于宁、广一带,散放票布,纠人入会为非……浙之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安吉、孝丰、长兴等处均有羽党散布,被惑者几于缕指难终。”田化龙自封为东泰山王。这次起义持续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和全国此起彼伏的哥老会起义相应和,使得清政府开始重视起哥老会带来的社会问题,加强了对哥老会的镇压。

总之,清代末期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会党,而会党问题又与移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时人所说:“自招集客民以来,凡有客民之处,莫不有械斗之事,乡民往往受其凌虐;为地方官者又每以省事为能,茹柔吐刚,助强抑弱,以致客民目无法纪,轻则拜会联盟,重则聚众抢劫,不足以裕课,适则以害民,盖虽有良法美意,而无守此良法、体此美意之人,则徒善徒法固不足恃也。”(《论靖盗必先靖客民》,1887年5月18日《申报》第5058号)因此,加强对移民与会党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历史意义,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