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代人是如何抗疫的?这4种方法太赞了!
持续了一年多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全球人民的心,范围如此之大、损害如此严重一次疫情,放在古代,就是“瘟疫”。现代的人可以靠着国家政策与先进的医疗设备度过难关,但古代没有消毒水、没有防护服、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古人是如何抗疫的呢?跟小K一起来看看吧!
01隔离
根据《中国救荒史》的记载,有记录的最早的一次疫情发生在周朝,从商周到近代,大疫不下几百次。早在商朝,作为国家文献的甲骨文,便保存了有关医学等内容的科学知识,及至周朝, 就有关于疾疫的记录了。
古人的医学隔离与现代的隔离并无异同,划分专门的区域,将感染的患者收容在此。医学隔离的方法可追溯到秦朝,秦律中规定将感染麻风病的人送至“疠迁所”隔离。
东汉末年,政府会腾出专门的空房子收容患者。《汉书·平帝纪》中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种做法是中国设立传染病医院和实行医学隔离的开始。
02发放药方
每逢发生疫情,政府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派遣人员抗疫、发放抗疫物资等,不仅能保证国家安定幸福,还有助于树立仁政亲民的政府形象。
在南北朝,政府免费向民间发放医疗书籍药方《圣惠方》、《集验方》、《四时摄生论》等。宋神宗年间,为了切断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政府以“雨污分离”的思路重新修建水道,绕开瘟疫地区。
明末清初年间,清王朝为了控制“天花”这种传染病,专门设立了“查豆官”,对瞒报病情者专门查处。
03杀菌消毒
古代没有一系列的化学消毒药品,便以具有抗菌抗疫功能的植物为原料,进行烧治、烘烤等一系列措施加工成有消毒抗菌的物品。
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
宋代张杲《医说》引《集验方》载:每每外出,用雄黄桐子大,在火中烧烟熏脚绷、草履、领袖间,以消毒灭菌。
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记载:“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在处理病人衣物时,用带有消毒杀菌的药物进行蒸制。现代节日插艾草也是同理。
04洒扫庭除
跟抗疫一样重要的就是防疫。现代人面对疫情口罩消毒液不离身,古代人也同样意识到了防疫的重要性。
明末学者谢肇淛就指出:“市上又多粪秽,故疟疾瘟疫,相仍不绝”。百姓便“唯静坐简出”防疫。南宋真德秀,“淤泥恶水, 停蓄弗流, 春夏之交, 蒸为疠疫”, 作《开沟告诸庙祝文》, 兴工清理沟渠防疫。除了公共空间的洁净,自身的卫生也得到了重视。
据马可波罗记载,宋代临安已有三千余所商业性质的澡堂,很多文人雅士都有定期洗澡的习惯,以此达到卫生、消毒、防疫的作用。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一年也不洗一次澡,身上都长了虱子。
古人重视内求,认为正为本,邪为标。 预防感染,首重扶正。正旺则邪不能侵。这个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05药囊
在古代,疫病被认为是一种偏性极重的邪气,可用药物的偏性克制疫病的偏性。将药物悬挂于周身,室内,可以防止疫病的感染。
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中药香囊能预防流感,清新空气;吸汗提神;驱蚊防虫。中药香囊可谓防病毒的一大利器。
除了采药草,古人还在捕蛇、守宫(蜥蜴)、捕蝇虎、捕蟾蜍等,中医讲究以毒攻毒,五毒药材被认为有奇效。
06服散
疫情期间,不少医生提供了预防药方,古代也不例外。
服食五石散。 晋王羲之 《与人书》:“以大近不復服散,当将陡釐也。此药为益,如君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桓南郡 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 荻渚 。 王大 服散后已小醉,往看 桓 , 桓 为设酒。” 唐 陆龟蒙 《奉合袭美怀华阳润卿博士》之二:“谈玄麈尾抛云底,服散龙胎在酒中。
晋代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辟山瘴恶气。若有黑雾郁勃及西南温风,皆为疫疠之候方。麻黄,椒各五分,乌头三分,细辛、术、防风、桔梗、桂、干姜各一分,捣,筛,平旦酒服一盏匕。辟毒诸恶气,冒雾行,尤宜服之。此方能辛温通气,宣畅阳气,驱除邪气。部分药方至今沿用。
古人留下的智慧,即使经历千年万年仍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抗疫方法更是给现代人明确的指导。新冠疫情病毒爆发,最终我们一定会万众一心凝心聚抗击病毒,等这场全球战役结束,我们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书籍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面对疫情,每个人都不能松懈,小K推荐给大家这本张文宏创作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这本书做了一次很好的防疫知识普及,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差的群体同样适用。
内容简介:
本书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担任主编。
主要内容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发展态势,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法。
在编写特点上,突出居家、外出、工作等全过程指导,提供场景式策略,可以进行关键
词查询,同时对社会上流传的似是而非的一些防控方法予以纠偏。
本书防控知识全面、实用、简洁,科学性、针对性强,可为广大读者尤其是返程、返岗人员提供权威指导。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