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备为何叫“玄德”?他配得上这个称呼不?

原标题:刘备为何叫“玄德”?他配得上这个称呼不?

看过史书《三国志》或者三国影视剧的朋友都知道,三国中有很多人的字号都带有“德”字,比如,刘备的字是玄德,张飞的字是翼德,曹操的字是孟德,程昱的字是仲德。

那么,刘备为何叫“玄德”?他配得上这个称呼不?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玄德”的出处,以及它到底代指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便是“玄德”的出处!

意思就是说: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养育而不自恃有功,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叫做“玄德”。

其实,“玄德”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老子心中认可的最高级别的“德行”,正如他在《道德经》开篇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庄子·天地》也说:“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他用一种深奥玄妙状态来形容何为“玄德”,即:混同合一是那么不露踪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这就好比三国时期哲学家王弼的解释:“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总而言之,古代的先哲圣贤理解的玄德,就是天地自然之道;而人应该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将“玄德”贯通到人间世,努力造就一个万类并生、各适其天的世界。

知道了“玄德”的出处和意思后,我们再来对照一下刘备的所作所为,看看他配得上这个美誉不!

刘备从小就志向远大,以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人为傲,可惜生逢乱世,汉室衰落,所以他常常以“匡扶汉室”、拯救天下黎明苍生为己任。无奈家道中落,能力有限,于是刘备动不动就“感时花溅泪”,用眼泪打动他人,继而俘获了一大片文臣武将的心,比如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等。

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辗转反侧,屡战屡败,十易其主;但再怎么失败,他都志向坚定,心怀百姓,将百姓放在心中很高位置。

比如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刘备措手不及,丢盔弃甲,狼狈撤退。由于刘备仁爱,名声很好,荆州十余万老百姓自愿跟随刘备,刘备去哪里,他们就去哪里。

有人劝说刘备:“我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有士兵太少,若曹操来了,我们怎么阻挡?何况我们人太多,辎重也多,每天只能走10里路,万一曹操追上来就完了,不如先抛弃这些老百姓“

刘备坚决地说:“想要成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这么多人背井离乡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抛下他们!”“以人为本”这个成语也是首次出自于刘备这位帝王之口!

后来,曹操的骑兵部队在当阳县长坂追上了刘备大军。刘备丢下妻子儿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乘马前奔,之前的大批人马辎重也都被曹操俘获了。

刘备明知道最终会发生这样的结果,但是他虽败犹荣,因为老百姓不但不会责怪他,甚至更加敬重他的“爱民之心”。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和地盘越来越壮大。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正式和益州牧刘璋反目,抢夺刘璋的地盘,攻必克,战必胜,直至最后围困成都。

《资治通鉴》记载:“成都之围也,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由此可见,刘备为了早日攻下成都,采取特殊手段,激发士兵的作战欲望,竟然允许士兵在攻破成都后肆无惧惮的抢劫。

在刘备强大攻势下,刘璋无奈出城投降。史书上记载:“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士兵们把成都官府和老百姓的金银财宝抢了个精光。幸福来得太突然,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竟然下令将老百姓好的土地房屋赏赐给手下有功将士。幸好,刘备的这一荒唐的做法被大将赵云阻止了。

纵观刘备的成功历史,从“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到“以人为本,爱民如子”,再到“纵容手下士兵烧杀抢掠”,他的内心世界一直在变化,而且越来越膨胀,越来越轻视老百姓了。而这和老子所说的“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已经相差甚远,名不副实了。

登基称帝后,刘备又为了替关羽报仇,意气用事,“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最后遭受了“夷陵惨败”,损兵折将数万人。显然,刘备成功后的种种行为都和他的字号“玄德”极其不相配。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