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全部关闭!幕后大老板麻烦缠身,“京城便利店霸主”彻底凉了

原标题:全部关闭!幕后大老板麻烦缠身,“京城便利店霸主”彻底凉了

“又一全民便利店倒下了!”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老高

卖身不久,“死里逃生”的“全时便利店”又崩了?

5月11日,新零售便利店品牌全时发布了一则令业内震惊的消息,《“全时便利店”停止营业告知函》。全时在“告知函”中表示,“因公司经营战略方向调整,全时在北京所有地区的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点0分全部关闭,结束经营。”

关闭前的几天内,“全时便利店”会继续提供服务,并对除香烟外商品进行6-7折销售。

前段时间,全时在天津地区的便利店刚经历一场“血洗(大规模关店、裁员)”,现在,北京又要全面撤退,在一线城市鏖战多年的全时,最终还是没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提及全时,它的命运,就像行驶在游乐园里的过山车一般。

2011年,一个名叫全时的品牌成立,并用5年时间“覆盖”成都,开设了30家门店。

2017年底,全时抛出了一个骇人的“百城百万”计划,意思是:要投资百亿元,用5年时间“覆盖”100个城市,100万个终端,做中国人自己的“7-11”。

雷厉风行的全时在计划发布后仅用1年时间,就将便利店业务扩展到北京、南京、天津、长沙、苏州、武汉等多个城市,从2016年的30家门店迅速拓展到近800家门店。

全时的主战场也从成都漂移到北京,拥有400多家门店的它,一度成为“京城便利店霸主”。

时任全时总经理的杨波对全时疯狂的攻城略地战术“十分满意”。他表示,“规模化是当下全时的主旋律,也会是行业未来两三年的主旋律。”曾有媒体质疑,全时是否过于激进?杨波回答:“全时的基础很好,扩张只是水到渠成。”

同样是在2018年,“自我感觉良好”的全时,很快就被打脸。

11月份,全时品牌母公司复华商业受旗下P2P海象理财爆雷影响,资金链出现断裂,直接导致,把钱砸向全国扩张的全时,一下子没了资金补给,成为无法支付房租的“穷光蛋”。

复华商业倒是挺“聪明”,为了资金回吐,当机立断“分拆”抛售全时,并在3个月内完成一系列寻找“接盘侠”的操作。

2019年2月份,仅在市场上风光两年的全时易主。其中原华东市场在内的100余家门店被罗森接手,山海蓝图则斥资近3亿元拿下全时北京等4个城市约500家门店。

中国“7-11”还没真正崛起就被“卖”了。

全时被卖的时候,曾引发外界强烈关注、无限遐想。

罗森就不多说了,是一家在日本规模仅次“7-11”的便利店,2019年时,罗森在中国门店的数量已达到2000家,拿下全时华东市场,可谓如虎添翼。

但另一大买主,拿下约500家门店的山海蓝图,就有点意思了。

投资家网查阅天眼查资料显示,山海蓝图于2018年12月26日成立,经营范围多样,包括:销售食品;零售烟草、五金交电、花卉、医疗器械、通信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等。

蔡学彦、山图酒业分别持有该公司50%股份,蔡学彦同时亦是山图酒业的个人大股东。

也就说,蔡学彦是山海蓝图实际受益人,他与57家公司存在关联。蔡学彦还有另一个强悍身份,厦门银鹭集团创始股东。

就这不难理解,一个仅成立几个月的新公司山海蓝图敢斥资3亿元接盘全时了。遥想银鹭曾经也是国内风靡一时的品牌,旗下银鹭八宝粥、银鹭花生牛奶深入人心。

但,2011年开始,这个怀揣着几分儿时记忆的银鹭,就已经易主了,被雀巢收购60%股权,某种程度上,变成由外国人操纵的中国品牌。

面子上,银鹭还是中国人管理的公司,可对一个管理层来说,丧失话语权就等于在企业内部丧失一切。因此,外界猜测,蔡学彦接盘全时,是要去实现未完成的梦想?

自从山海蓝图接手,全时在门店扩张方面,“快”前面加个“更”字。

2020年初,发展线下门店的同时,全时还要大力拓展电商业务,建立“有趣”的会员体系并计划在第四季度尝试引入前置仓模式。

虽然全时在2020年发布了它们认为的“新战略”,可这些战略看起来并无新意,根基不稳,疯狂扩张还是没有摆脱,复华商业时期的老路。

至于电商业务、“有趣”的会员体系,全时没有给出详细规划,更像是在,放空炮。

有媒体调研指出,山海蓝图在接盘全时之前,主营业务是葡萄酒,接盘全时是想将其作为酒类的分销渠道,可经营了一年时间才发现,便利店场景根本就不适合酒类分销。

山海蓝图,花了3亿元,却买个“废物”回家。

加之,突如起来的疫情,打了零售业一个措手不及,全时加速亏损,让山海蓝图失去信心,入不敷出,只能无奈选择大面积关店。

另据启信宝数据显示,山海蓝图老大蔡学彦目前“麻烦缠身”,他和山图酒业分别所持有的山海蓝图50%股份,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冻结。

有分析人士向投资家网指出,“即便没疫情全时也很难熬过2020。北京便利店市场玩家众多,竞争激烈,模式单一的全时根本没优势。疫情只是给其关店找了个好台阶。”

全时,再一次倒下了,可它却只是中国便利店经营困局中的冰山一角。

便利店,在中国是近20年才有的名词,北方特别是北京对此类小店铺以前习惯叫,小卖部。

相比国外悠久的百年历史,便利店三个字在国内也就发展了20多年,经营模式与理念上一直标榜“7-11”。

“创业创新”火爆后,催生出了O2O、互联网+、新零售、无人零售,中国便利店才开始有自己的“特色”。

小小便利店,连接上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它就不在只有一个便利店属性,变成了线上与线下交互的场景,一揽子概念都可能与之融合,很快得到大量VC/PE投资机构的追捧

近4年,便利店发疯似的增长,涌入上百亿元资金,给无数创业者带来,美梦。

什么便利蜂、好邻居、猩便利、邻家、见福、131等等,一大批玩家杀入便利店,疯狂圈地,还拯救了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当新零售概念崛起,VC/PE投资机构跑步进场,仿佛不投出一个便利店,就错过一只独角兽一样。

玩家太多了,竞争自然异常激烈,自动开启:融资、融资、再融资,烧钱、烧钱、再烧钱,扩张、扩张、再扩张,融资、融资、再融资模式……的循环模式。

到了2018年,资本寒冬。投资机构没钱给便利店融资,结果超80%的便利店品牌被迫倒闭。

这种靠资本强行推动,没钱就挂的运作模式,暴露了,中国便利店长期存在的问题,“复制主义”。除了品牌名字不一样,几乎找不出各家便利店真正的差异化优势。

所谓“差异化”大多都是噱头和鸡肋。某投行新零售分析师向媒体表示,“国内便利店品牌同质化严重,能实现盈利者不足10家,大多数都在亏损与倒闭间徘徊。”

全时可能只是2020年便利店市场倒闭潮的,开始。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