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什么是动画制作委员会?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说的就是风险控制。
但这句话的出发点往往是投资者个体,如果从一个动画企划的角度来看,那么企划本身就是一个篮子,问题在于放鸡蛋的人手上有多少鸡蛋,又或者有多少人一起往里面放鸡蛋。
显然,每个人手上的鸡蛋都是有限的,大家往每个篮子里放的鸡蛋越少,就能往更多的篮子里放鸡蛋。但与此同时,每个篮子需要的鸡蛋又存在一个下限,所以就需要更多的人往一个篮子里放鸡蛋。
而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动画制作委员会。
显而易见,动画制作委员的出发点是控制风险,又或者说分摊风险,而人们选择面对风险的根本目的则是换取利益。我们常说的”用爱发电”,其实就是这些创作者眼中的利益从单纯的账面收益变成了创作的满足感,只不过那些十分成功的”发电”案例,往往又会伴随着高额的账面收益罢了。
那么当动画创作者找上投资者,组成动画制作委员会之后,日本动画业界会走到今天这种局面,就几乎可以说是命中注定了。
只不过在动画制作委员会时代的开篇阶段,大部分观众可能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这个时代开端,是日本TV动画历史上的销量霸权——《新世纪福音战士》。
被称为”21世纪日本动画销量霸权”的《化物语》,以累计110502的销量勉强压过了《机动战士0079》一头。而《化物语》的霸权头衔之所以要加上一个”21世纪”的前缀,正是因为《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问世时间为1995年,而后者的累计销量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由此可见,《新世纪福音战士》在日本TV动画中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换句话说,在《新世纪福音战士》初次使用制作委员会模式时,大部分人对此都没有什么概念,而在这之后,面对这尊日本TV动画的销量霸权,已经没有哪位投资者敢于喧宾夺主了。
但对于普遍的TV动画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动画制作委员会在分摊风险的同时,也相当于将利益与权力分散了出去,比如音乐CD、动画BD、周边产品、动画播放权等等,当下最常见的轻小说改编动画还要再加一个版权方。
不同领域的投资者,看上的自然是TV动画中不同的资源,音乐内容对CD销量的影响,动画质量对BD、DVD销量的影响,机体设计会对周边产品销量的影响,还有动画成品对路人观众的吸引力,能否提升原作销量等等,都很可能成为决定作品走向的因素。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知名轻小说《狼与香辛料》的TV动画,当时就没有在电视台上播放第七集,而是将其作为DVD的噱头,以此增加碟片的销量。
抛开”动画”二字后,制作委员会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影视行业,正因为这种创作模式同时受到了多方资本制衡,所以许多业界人士都认为,制作委员会是当下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与创新性日渐降低的重要原因。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制作委员会本身其实不应该成为”背锅”的对象,虽然它的出现让大量动画作品带上了浓厚的商业味道,但同时也将许多本来无望被制作出来的动画带到世上。
如果自己就能独揽大权,谁又会愿意把利益分到别人手上?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创作者而言,这道理都是适用的,而制作委员会只是在如此前提下的必然产物罢了,这一点从京都动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自己成为版权方的尝试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另一方面,在可能的范围内,动画制作委员会也会顾及到作品的情怀,例如除了死板生硬的 “×××制作委员会”之外,还有许多更具人情味的例子,比如《AIR》的翼人传承会,《凉宫春日的忧郁》的SOS团,《现视研》的现视研研究会,《K-ON!》的樱高轻音部等等。
所以一味地批判制作委员会模式,对于改善动画业界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
除了制作委员会模式之外,从日本第一部国产TV动画《铁臂阿童木》开始,有限动画的理念就已经和日本动画业界彻底绑定。手冢治虫当年以单集五十万日元的低廉价格做出了红遍全国的动画,也使得这一理念长期扎根于日本动画业界。
如今常见的季番,制作费用大概在两亿日元上下,在数十年来翻了好几倍的物价面前,这个数字和当年的单集五十万日元相比显然没有什么长进,顶多只能算是等比例上涨罢了。
真正令人唏嘘的是,动画的制作成本虽然随着物价等比例上涨了,但许多动画创作者的收入却没有多少涨动,诸如中割动画这种”底层劳工”的收入甚至连翻一番的水平都没有达到,而中割动画的制作难度倒是翻了好几倍。
所以面对那些张口就是”画面太穷”的动画观众,这些动画创作者就很有资格说出那句经典台词——你行你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