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二战日军的“歪把子”机枪有多奇葩?八路军缴获后都看不上

原标题:二战日军的“歪把子”机枪有多奇葩?八路军缴获后都看不上

抗战时期,在敌后坚持抗击日本军队的八路军武器十分紧张,更多时候需要依靠在战斗中的缴获来补充自己,到了战争后期,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几乎都装备上了或缴获或仿造的日式武器,唯独日军大量使用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很少见到,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我军很多时候会选择伏击的方式来消灭日军小股部队,并在战后收集日军装备,大到枪支火炮,小到子弹军靴,都是不能忽视的,如果可以缴获到日军的三八式步枪,那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战利品了,可就是这样,日军手里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往往被正规军看不上,甚至是缴获之后移交给二线部队去。

这是因为这挺机枪的设计太奇葩了,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20世纪20年代日本陆军仿造意大利布瑞达M1913式轻机枪设计而来,采用了复杂的弹板式供弹方法,可放置6排5发装6.5毫米步枪子弹,一次供弹三十发,但是其人机工程太差,弹药重新装填时间太过漫长,不利于连续射击。

而且日军为了提升射击精度,采用了弹斗左置的方式,将瞄准具放置枪身右侧的布置,也因此被八路军称为”歪把子”机枪。这样的布置虽然有助于帮助射手瞄准,但是连续射击的稳定性也会下降,因此采用了400毫米高的两脚架辅助支撑,这又导致了射击时隐蔽性的下降,射手射击时暴露出的面积也更大。

除了这些结构复杂不易保养,持续射击连续性差等问题,大正十一式机枪还存在着故障率高、对恶劣环境适应差等缺点,远不及当时我军大量装备的捷克式ZB-26轻机枪。乃至到战争的后期,日军也开始在缴获的中国捷克式轻机枪的基础上,改造设计出了九九式轻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设计原理就和他的原型一样,在1913年或许是一个创举,改变了以往水冷式机枪的局限性,但随着军事武器的发展,越来越多气导式轻机枪的出现使这类机枪毫无优势可言,最终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历练下,和他欧洲的远房亲戚,意大利布瑞达轻机枪一起,被安上了“二战中最差的轻机枪”称号,弹板式轻机枪也终究被时代发展所淘汰。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