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会有俗语:“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

原标题:为什么会有俗语:“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

网友回答:“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在解放前的民间颇流行这种说法,解放后倒没有这么多束缚,但后来借助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剧《大染坊》,这种说法又传播开来。实际上,这两句话应该是有理由的,只不过有演绎,出自《礼记·曲礼》:“父子不同席”。古人讲“礼”,当然是封建传统礼仪道德。在三纲五常的约束下,父亲是家中的大家长,最有权威,是不能与子女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后来应该慢慢放开了,在家里,父子同桌吃饭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有重要客人到来,尤其是婚娶嫁等重大场合,父子则是断然不能同桌吃饭的,因为辈分的差别,父辈的话题无法参与,同时如有饮酒,劝酒挡酒等,晚辈在场,长辈不方便,同时晚辈自己更是不方便做出应对。一旦酒后失态,更是违背礼仪,十分难堪。“叔侄不对饮”也是同理。其实除了这两句老话,还有“敬酒不能高杯,鱼头要顺着桌子纹理”等等,都是旧时的礼仪要求,或者说旧时的酒桌文化。

网友回答:北方的传统酒席喝到最后,都有一个划拳的项目,这个规矩就是针对这个项目制定的。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父辈的尊严,怕喝多了父子之间称兄道弟出洋相。圣人不过江,老规矩在北方管用,在南方没啥约束力。下面,我再给你普及几首古语古训:大哥不动筷,二哥不叨菜,三哥跑得快。也就是说,在酒桌上,年龄最大的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吃。年龄最小的最先开始敬酒,而且要跑到每个人身边去敬,不能对敬。公公不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这两条,在当今北方很多地方,都还是坚守的。我们单位有一个孔子故里的老职工,儿媳也在一个厂上班,俩人见面从不说话。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九十不让坐。人生七十古来稀,体弱多病,夜里冷,老人容易下去,这一点都是靠外来成员自觉遵守。后面两条,顾名思意,网友可从字面上自已领会。

网友回答:不要说古代,今天中国很多农村也是这样。中国的古代和现代很多地方,是重视礼法的,重视辈分。根据礼法,同辈人必须坐在一起,在今天很多农村,哪怕一桌坐不满,也不会让长辈和小辈一起做。一来,吃饭要说话,也有可能喝酒。说话,有些话不方便在晚辈面前说,喝酒有可能会失态,在晚辈面前失去尊严。二来,很多农村对辈分看的很重。如果你强行让长辈和晚辈坐一起,这个长辈有可能会很生气,认为是主人家瞧不起他,关系闹僵。不仅仅吃吃饭,很多地方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在很多农村,长辈的地位很尊贵。

网友回答:所谓的“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通常都是指在比较隆重的酒席桌上,并非平常的家宴,都是封建礼教留下的陋习。在农村,特别是在过去那些封建守旧的老一辈人眼里,如果把两辈人安排在一个酒席桌上,那简直是对长辈的大不敬。时至今日,不管谁家婚丧嫁娶,安排桌位这个事情,依然是很重要且很让人头疼的,安排的不妥当,就会得罪人,有人甚至会在喜宴上不顾场合的大闹,弄得喜主家很尴尬很没有面子。记得我姑姑家的哥结婚的时候,就因为疏忽大意,把一个叔伯舅舅的位子安排在了外甥的桌上,当时那位舅舅就不干了,直接翻了脸,饭也不吃酒也不喝,非要吵着回家,逼得姑姑姑父一个劲儿的赔礼道歉,好话说了一火车,最终那个舅舅虽然没有直接离开酒桌,但一直到散了酒席,还是铁青着一张脸。姑姑说,这事过去了好几年以后,再次遇到那个舅舅,他还是不依不饶,为安排错了位子的事情耿耿于怀。

网友回答:“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礼记.曲礼》有这样的说法:“父子不同席”。这主要是讲旧时农村的红、白喜宴、生日宴等重大宴请活动时,父子分开坐,不在同一席。这是因为辈份的不同,比方说我们王家(凤林王)的宗祠下,有辈分的排列:茂化基荣日,正瑞利贯通。每一个字是一辈,在我老家村中,”化”字辈的最大,如:王化X,我是基字辈,就是王基X,也是比较大的辈份了。农村中的房间,也有大小之分,一进的房子中,中间一间最大,东一间居二,西一间居三,东二间为四,西二间为五。另外每间房子的上首席是北方位的第一席,中间席为首二席,门口席为首三席,再依次轮到东一间……西一间…。所以辈份大的坐首席。客人落座时,门口会有一德高望重者作导引,按参宴人的辈份大小,分别按排坐次。有的会在桌子上写上名字,找出自已的名字坐下,也就坐对了。

网友回答:“父子不同桌” 其实这个风俗由来已久,所谓“父子不同桌”它的意思是指在一般比较重要的场合上父子不能在一张桌上吃饭,这是一种封建尊卑关系的体现,但有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道理,比如一桌上都是比较有身份的人或者是长辈的同龄人,你一个年青人坐上面多多少少会影响交流,这种礼节在农村还比较盛行,你可以在一边倒酒,点烟,但一般不会和父辈人坐下,如果坐下喝酒,甚至大声喧哗,就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