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国两位损己利人的谋士,其中一位怀疑他是卧底

原标题:三国两位损己利人的谋士,其中一位怀疑他是卧底

何为谋士?简单的说就是出谋划策之人。谋士自古有之,越是乱世,谋士越多,一展抱负是他们的夙愿。历史上谋士最多的就是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的谋士惊才绝艳者有之,殚精竭虑者有之,祸乱朝纲者有之,最有名的就是鬼才郭嘉,毒士贾诩,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等等这些在后世声名赫赫之人,除了这些天才谋士之外,三国时的庸才谋士也不在少数,他们一样的为主公出谋划策,有些是才能不足,有些就是人品问题,纯粹的出自于自己的私心不考虑自己主公的利益,往往他们的计策没有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完全是损己利人,白白的便宜了对方,今天就说说三国时期两位损己利人的谋士。(以演义为准)

郭图

曹操麾下有五大谋士,袁绍其实一点都不逊于曹操,他手下也有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审配,郭图六大谋士,论机变才智,袁绍六大谋士并不逊色于曹操五大谋士,只是有一点袁本初远不如曹孟德,那就是曹操的五大谋士同心协力,各司其职,即使有争端也是出自于公心;袁绍六大谋士互相忌惮互相拆台,袁绍地盘大有三个儿子,所以六个人就有三个阵营。袁本初人格魅力远不如曹孟德,本身又是志大才疏,只听得见好话,听不见不同意见,所以能力强的田丰和沮授的意见他不用,偏偏对能力不如二人喜欢钻营逢迎的郭图言听计从。不夸张的说,袁绍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郭图坑死的,这是个专坑主公的小人,看看他帮袁绍出了些什么损己利人的计策和建议。

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口号的并不是曹操,而是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和沮授,因为郭图的极力反对,袁绍听从了郭图的意见,此事就不了了之。结果让曹操抢了先,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

袁绍消灭公孙瓒后,北方两强争霸,田丰和沮授的意见是和曹操耗,打持久战,当时袁绍坐拥四州之地,实力强过曹操很多而且兵多将广,袁绍耗得起,可是曹操却耗不起,如果袁绍听了田丰和沮授的意见,曹操真有可能会被耗死。这时又是郭图,主张和曹操来场决战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官渡之战。这完全是战略方面的错误了,郭图之所以提出决战完全是为了迎合袁绍的好大喜功。

官渡之战时,许攸叛逃献计曹操袭击袁绍屯粮之地乌巢,袁绍大将张郃建议提兵救援乌巢,此时又是郭图反对,他的意见是围魏救赵袭击曹操大营(曹操用兵谨慎怎么可能没防备),袁绍听了郭图的意见派张郃高览袭击曹营结果大败,郭图为了推卸责任在张郃回来之前谗言说张郃高览有降曹之心,结果逼得二人投降了曹操。

袁绍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他偏信身边这位损己利人的谋士郭图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荀谌

三国时期颍川出谋士,很多顶级谋士比如荀彧,郭嘉,陈群等都是出自于颍川。荀谌也是出自颍川荀氏,和荀彧同辈:一个家族的杰出人士分别效力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似乎在三国很盛行,比如诸葛亮三兄弟就是这样,诸葛亮在蜀汉,哥哥诸葛瑾效力于东吴,从弟诸葛诞则投奔了曹丕。荀氏作为一个比诸葛家族更庞大的家族也是这样,荀彧,荀攸投奔曹操被深受重用,荀谌则是效力于当时北方实力最强大的冀州牧韩馥。

先分析下当时北方的形势:董卓进京后掌控了朝政大权,但是也仅限于京畿附近,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的各路诸侯基本上都是北方的实力派,当时北方实力最强的主要是韩馥,公孙瓒和袁绍三方,三人中又属韩馥最强(那时没曹操什么事)。袁绍当时地盘不大,粮草不足,要想发展,韩馥的冀州是他必欲得之而后快的一块肥肉,于是谋士逢纪就献计以与公孙瓒平分冀州的诱惑引公孙瓒攻打韩馥,韩馥就会向袁绍求援,到时就可以从中谋利。

当公孙瓒进攻韩馥时,韩馥与手下谋士荀谌商量对策,荀谌是这么说的:“公孙瓒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其锋不可当。兼有刘备、关、张助之,难以抵敌。今袁本初智勇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请彼同治州事,彼必厚待将军,无患公孙瓒矣。”

这条计策一点都不好,明显的是损己利人引狼入室,作为谋士,荀谌不可能不知道袁绍在一旁对冀州虎视眈眈吧?”请神容易送神难“,看看荀彧和荀攸,颍川荀氏出来的人这点眼光不可能没有吧?明知道会惹来无穷的麻烦,荀谌还是这样去做了,和逄纪说给袁绍的话一模一样,简直是按照逢纪的设想一步步进行,真是怀疑荀谌是袁绍派到韩馥身边的卧底。(这个还是有点可能性的:当初十八路诸侯反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一位,袁绍是盟主,两人关系应该是不错的,因为袁绍缺粮的时候,韩馥还主动送粮草给袁绍,两人互动频繁,介绍一两个人给对方也说得过去)

结果是韩馥听从了荀谌的计策引狼入室,冀州被袁绍霸占,自己出逃,袁绍也凭借富饶的冀州之地击败公孙瓒,一举成为北方实力最雄厚的一方诸侯。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