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书画南北方》无锡花鸟画研究会赴兴化市采风剪影

原标题:《书画南北方》无锡花鸟画研究会赴兴化市采风剪影

刊题:顾青蛟

主编:陈太明

兴化采风

二0二一年四月六至七日,无锡花鸟画研究会在会长顾青蛟老师的带领下一行10余人来到了江苏中部兴化市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写生采风活动。两天里,苏中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深深打动了艺术家们,千垛菜花黄,乡野处处飘芳香。千垛菜花是那样平常却又如此地神奇,花与垛,垛与水,水与船,自然资源的同步与和谐发展充分展现了兴化人民对待农业发展的科学态度。

当我们乘船进入水上森林的时候已是下午时分,林中那成千上万又成群的白鹭在巢中嬉戏,恰似繁星点点,在鸟鸣声声里我们和着小船儿在森林中荡漾,真实在画中游了一回!颇有忘乎所以之感。

让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有那千亩蛙田的蛙鸣 声,这也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大科技突破,蛙田的稻米用肥全由青蛙供给,自然循环,数不尽的蛙群永无休止的蛙鸣叫出了生态环境,叫出了有机大米,叫出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叫出了当代农民的智慧,更叫出了新农村的新风貌,在兴化,花开鸟鸣,水流蛙田,鱼欢蟹肥,一切都是如此地和谐 自然。两天的采风活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兴化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建设新农村的科学发展观,兴化,是一座古老而极具文化魅力的城镇,《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郑板桥等先贤就生于此。兴化利用天然的水资源今天又把水做成了文化,做成了一座花园式的粮仓吸引着好多的游人……

一、赏千垛菜花

二、水上森林看白鹭

三、千亩蛙田听蛙鸣

蛙声

文/陈太明

记得儿时,每当初春来临,乡村的房前屋后沟沟塘塘,那一窝窝黑黑黝黝一团一团的小蝌蚪几乎在那个季节是我最爱的玩物,我和小伙伴们总会弄来一些破瓦罐之类的东西加滿水,再放上几片象金钱草一样的水生植物的叶子再轻轻地放进几只小蝌蚪,然后就天天盼着它们那天能长出四条腿来變作青蛙。说真的,记忆里我养的小蝌蚪一天天长成青蛙的过程还真的没见过,虽有些遗憾,却给我的童年记忆在无意中又增加了一些好奇与想象。

在我的记忆里,蝌蚪永远没长大,一直是象一颗黑色的豆芽菜,短短的小尾巴在水里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地飘呀飘……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江苏一位画家创作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我才知道青蛙真是蝌蚪变的。影片里青蛙说话的声音多少年来一直随着蛙声深深地印入在了我的脑海,那呱呱的叫声还是那样的亲切,可爱。

从我长大那年开始,我就对听娃声产生了好奇,我也说不出来它的叫声美在那儿,就那鼓鼓的下巴和着那绿油油的稻苗,还有那淺浅的池塘水流声,就是很和谐的那个样子吧。

我的家乡在洪泽湖畔,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微有小雨,我家的房前屋后有稻田的,有水沟的,有荷塘的……真的是蛙声一片,有节奏,无节奏,反正一波一波地呱呱呱地没有停顿的时侯,那时我时常捧着稀饭碗坐在土墙边不紧不慢地边喝着稀饭边听着蛙叫,也不知昨回事,反正就听着爽快!

时光远逝,我又长大了,步入老年乃没亲眼见着小蝌蚪变作青蛙,为这一记忆我曾于2015年在哈尔滨举办了一回《童年记事一一小蝌蚪》的专题画展,"小时默默无闻,长大一鸣惊人"!蛙声告诉人们小蝌蚪成蛙已经是事实。

说来也巧,适逢阳春三月,江苏兴化市的油莱花飘香,水上森林白鹭成群之时有幸应邀与无锡花鸟画研究会的画家一道去兴化市的青蛙大米基地采风,说起来就好奇青蛙怎么产大米?到了基地方才明白,这叫生态农业蛙声声四起,千亩稻田!顿时惊呆了我们,那成千上万数也数不完的色彩 斑斓自由自在的小青蛙在新农村新农民的养护中那叫一个快活!那叫声那节奏,那就是真真彻彻的田原交响曲!采风画家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突发奇想起来。我还是想起了来一杯老酒坐入娃田里邀几个农民朋友,侃侃大山吹吹牛,比如我要升官,比如我会发洋财,比如和喜欢听娃声响起的美女一起喝老酒,唱歌,跳舞,再遇上个会听懂各色不同品种的蛙儿叫出来的声音意思是啥之类的大师,再给大家算个掛象抽个签什么的……等等想法奇妙。哈哈!

假如要如艺术家所奇想的,我估计这蛙鸣声青蛙大米生态农业的做法又要多点意思了。

也许这儿的蛙声叫醒的不仅仅是人们童年的记忆,说不定还会叫醒人们对生命与生活的另一番情趣。这番情趣一定是真实的,亲近的,是自然、是人与自然最亲近的生命和谐体。

一声蛙叫会把一个大中国从生态叫到文旅,一声蛙鸣一定会鸣出山绿水青的好生态。

人会老,蛙声不会变,蛙声给稻田那一层层飘香的金黄平添了一份优雅与和美,蛙声也给人们听觉带来了说不清楚的快感。

在蛙田,有好多的青蛙身上往往都背着一只蛙,农民兄弟说是交配产卵,还有专供产养卵的网格!妙哉!阿弥陀佛!愿蛙声永存。人类安好!

蛙声离我们很近,但也许又会变的很远。你相信吗?

四、访施耐庵文史馆

五、乡村美景如画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