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刷微博,不能放弃独立思考
| 广州市真光中学 高一 陈怡玲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从此,一个新的世界拉开序幕。“网络”作为一件新事物,凭借自由表达、丰富多元等特点大放光彩。走到2020年的今天,每天回家刷刷微博,看看热搜,已经成为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博,一个以“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为口号的社交网络平台,其热搜榜单从罗志祥丑闻、阿娇离婚到凉山大火,从娱乐圈八卦到国家大小事,似乎涵盖每时每刻的热门话题;微博帖子下,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评论与见解,似乎是畅所欲言。不少人将微博当做自己大部分信息来源,并就热搜事件发表评论,但从微博评论下的风云变幻来看,大众自以为的思考与评论,多是被“意见领袖”们无形中牵着鼻子走的附和声。某种程度上,微博正在逐渐夺走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考建立在事件上,通过微博获得的事件信息在左右着我们的思考。过去,我们看电视,看新闻,以官方发布作为可靠消息来源,而如今,不少人将热门话题下的用户微博与其评论内容当做时事,但你看到的真的只是你看到的吗?
这段时间,饭圈的一些行为让我接触到了一个网络流行词——“控评”,顾名思义,即操控评论。这一词语主要流行于粉丝圈,常见以大量点赞顶起有利偶像、刷下不利偶像的言论,也有用有组织地举报的形式除去质疑偶像的评论,从而达到清一色赞扬、正面评论的效果。娱乐为主的粉丝圈尚且如此,其他争议话题呢?
另外,大数据下,智能算法推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除了微博,许多平台也有这一程序,后台能根据浏览、点击记录推测用户的喜好,从而更“人性化”地推荐内容。可以说,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层层筛选,精打细算后进入视野的。这些信息大多有所偏颇,而人们偏向于选择浏览符合自己看法的信息,这样一来,用户浏览得越多,计算就越精准,推荐就越有针对性,我们的视野内信息范围也就越来越狭窄。
当我们从微博获得信息,被微博或其用户牵着走时,我们的思考要理性周全而可靠,独立不被左右,恐怕是很难的,这也是不少把微博当世界的用户的悲哀。信息面狭窄单一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反面观点的碰撞与摩擦,思考会被大大局限,难以塑造自己的独立观点。
思考是我们提出见解的基础,但静心思考并不容易,微博早为懒得思考却急于畅评一番的用户们提供了参考,即为热评。热评,似乎代表着多数人赞同的观点,而多数赞同等同于正确这一思想扎根于无数人的大脑,于是,许多人看到事件时并不是首先去思考,而是先看看评论里的人怎么说。
这样,热评的观点往往就先入为主地进入了大脑。而且热评下认同的人越多,对我们思考的影响就越深。另外,赞同热评的部分人会义愤填膺地去抨击异己的评论,其他用户不愿冒着被如此庞大的人数抨击的风险去发表不同的见解,于是不同的观点就少乎又少,评论一不小心就成了“站队式”地选择派别。这样,微博评论的洪流便容易呈一边倒趋势,或是两三派主要势力争论不休。
微博评论下的口水战屡见不鲜,但这些慷慨激昂的话又有多少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的见解呢?种种原因驱使评论变成了认同各大“意见领袖”的选择题,这便是一种“思考懒惰”。有人也许认为,热评们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获得最高的赞数,怎么就不能提供思考的参考价值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观点先行”带来的是对内容的忽视,“意见领袖”笔下的热评也许是人为地偷换概念,也许是有心引导,缺乏思考跟从热评的巨大弊端已经摆在眼前。
信息迎合看法,认同代替思考,微博正在为“思考懒惰”提供一片温床。你想享受站在大多数人的一方反驳他人的畅快淋漓与认同感,无需独立思考,热评的部分“意见领袖”为你提供意见模板,赞同热评的无数用户为你撑腰,微博还会为你智能推荐与其相关的信息,让你感到与许多人一致的“合群”。
评论若只是不经思考的认同,那么我们便都成了学者周濂笔下的“即逝公众”。而当我们乐在其中时,微博已经在潜移默化地使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微博本应成为各抒己见的自由平台,让人们看到更多的观点,呼唤更多的思考。思考是人的价值所在,身为中学生,身为千千万万网民之一,我们还是要学会辨识信息,捡起思考,走出微博的局限,别让微博夺走独立思考的宝贵价值。
(原标题:微博如何使独立思考离我们而去? )
(完)
我们开通了专门的微信号
用于解答少年派们的疑问
欢迎添加
有问题,私下聊
(微信号:ndmedia-snp)
pick作者观点还是另有高见
欢迎扫描图片二维码参与时评少年派
咱们笔下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