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揭秘:江西省为什么简称赣

原标题:出土文物揭秘:江西省为什么简称赣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4294字 | 阅读需9分钟

江西省简称赣是逐渐形成的,是江西大开发的必然结果。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以南,省会在南昌市,简称赣。西汉时,赣县只是豫章郡下的一个县,今天赣却成了江西省的简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顺着出土文物解开其中的秘密。

/ 壹 /

赣县名称的来历

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

关于赣县名称的来历,南朝刘澄之说:“(赣)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意思是,赣县东南有章江,西有贡江,县城在二者之间。“章”与“贡”组合为赣字,这就是赣县名称的来历。古代左为东,右为西,赣字“章”在左,“贡”在右。此说虽然流行,但与实际不符,东面的来水叫贡水,西面的来水叫章水(见附图一)。北魏《水经注》说:“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既然刘氏的说法不可取,赣县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附图一:赣州市地形图

出土文物揭开谜底

1973年,文物工作者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据考证,帛书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帛书《周易》坎卦作“赣”,原来“赣”通“坎”(见附图二)。在八卦中,坎为水,水既指河流,也指水灾。在六十四卦中,坎为重叠的水。《周易》说:“习坎,重险也。”意思是,在重卦中坎卦象征危险叠加而至。原来,赣县因水灾频发而得名。

附图二 帛书《周易》经文(片段)

图中“二一上”所指即为赣卦的片断。图片来源:于豪亮:《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9页。

附图三 赣字演化

赣南地区像一个漏斗,周围河流向赣县县城汇集,贡水和章水叠加而至,这里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比如,1915年“夏大水”,赣南自6月7日起,降雨连绵不断,赣江上游河流暴涨,贡、章两江一片横流。7月7日,大水进入赣州城,城垣崩决,城里行舟,沿江平地水深数丈,城内外房屋倾倒十之八九,近河居民一扫而光,浮尸顺流而下,沿河数百里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

附图四 洪水逼近赣州建春门外

2012年6月25日,受持续降雨影响,章江、贡江至赣江下游水位暴涨,洪水逼近赣州建春门外。图片来源:新华社(赖征帆摄)2012-06-26

/ 贰 /

赣水的变迁

赣江是江西最大的河流,几乎贯穿了全省南北,流域面积超过了全省的一半。人们普遍认为,正因如此,江西省简称赣。可是,赣水最早并不指今天所说的赣江。

赣水最早指章江

先秦《山海经》说:“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意思是,“赣水”发源于聂都东山,向东北流淌,注入大江干流,大江流入彭泽湖的西面。古时所谓的“水”也指江河。聂都山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聂都乡一带,这正是今天所谓的章江源头。《山海经》说的“赣水”仅指今天所说的章江,章江是赣江的重要支流。章水流域地势较高,降雨量大,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也很大。西汉时,赣水改称豫章水。《汉书·地理志》说:“赣,豫章水出西南,北入大江。”

附图五:赣江夜景

图片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2018-08-30

今天所说的赣江曾叫湖汉水

《汉书》豫章郡中没有赣水,赣江叫湖汉水。《地理志》说:“雩(今作“于”)都,湖汉水东至彭泽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意思是,湖汉水流经于都县,干流向东流入彭泽湖,彭泽湖汇入长江,全长一千九百八十里。赣江发源于江西省石城县,流经于都县、赣州、新干(古代作“淦”)县等地,最终注入鄱阳湖。赣州以上为赣江上游,赣江上游又叫贡江。赣州至新干县为赣江中游,新干县以下为赣江下游。

什么样的水叫汉水呢?出土文物鄂君启节“汉”作“灘”(见附图六),“灘”简体作“滩”,“汉”与“滩”原本就是一个字。古人所说的汉水是指有险滩的水。文天祥《过零丁洋》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其中“惶恐滩”就在万安县境内,是著名的赣江十八滩之一。

附图六:鄂君启节

鄂君启节于1957年在安徽寿县邱家花园出土,车节(左)3件,舟节(右)2件。据节文记载,这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通行凭证,舟节的通行范围包括汉水。图片底片:中国海关博物馆。

《说文解字》说:“湖,大陂也。”陂是我国古代的水利灌溉工程。水利灌溉工程是引上游之水灌溉农田,所以,陂坝常常建在江滩上(参见附图七)。赣江曾经叫湖汉水,说明最迟在西汉,赣江干流已经被开发利用了。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说明在很早以前赣江沿岸地区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见附图七、附图八)。

附图七:鹿耳四足青铜甗

1989年,新干县大洋洲农民在赣江东岸挖沙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商代中晚期的大型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珍贵文物。出土文物反映了江西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图片来源:江西省博物馆2017-06-1

附图八:大洋洲商墓出土的活环屈蹲羽人玉佩饰

图片来源:江西省博物馆2017-04-12

湖汉水更名为赣水

大体在三国以后,湖汉水的中下游开始叫赣水。《水经》将湖汉水的中下游叫赣水,《水经注》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渐渐地,“赣水”取代了“湖汉水”,而湖汉水的上游通常叫贡水。湖汉水的中下游为什么更名为赣水呢?因为那里的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据史料记载,自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至新中国成立的949年间,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水489次。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赣江中下游大洪水,吉安城外街市一概冲没。洪水冲进南昌街市,淹毙者不计其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与江西的大开发有关。

/ 叁 /

江西的大开发

江西早期的开发

早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有治理江西的记载。《尚书•禹贡》说:“彭蠡既猪,阳鸟攸居。”意思是,大禹带领人们疏浚河流,形成了彭泽湖,许多鸟类在这里越冬。但是,江西的发展比较慢,在西汉时,江西仍然是地广人稀的地方。江西早期的开发主要在地势较低的地区——江河下游和干流的沿岸地区。江西省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多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就说明了这一点。

附图九: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现场

2015年11月14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进入主椁室清理阶段。海昏侯墓是西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图片来源:南昌市政府官网 2017-01-05

附图十: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

图片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 2018-08-30

据《地理志》记载,汉高祖时汉朝设有豫章郡,府衙在今南昌市。西汉时的豫章郡与今江西省高度吻合,这是有史书可以考证的江西省最早的名称。豫章是巨大樟树的意思,豫是大的意思,章是樟的本字。《说文解字》说:“豫,象之大者。”意思是,豫是借大象表示大。段氏注说:“凡大皆称豫。”《史记》说:“阴林巨树,楩楠豫樟。”这里的原始森林里曾经生长着巨大的樟树。

江西的大开发

江西的大开发大体是从西汉末年开始的。据《汉书》记载,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豫章郡人口只有35.2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已达5959.5万人。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豫章郡人口已达166.9万人,在138年间,豫章郡的人口增长了374%,而当时全国人口减少至4915万人。江西的大开发逐渐向纵深推进——向江河的上游和支流推进。人们通过疏浚河流、引水灌溉、砍伐竹木、围湖造田,局部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其它地区的问题接踵而至。《周易》说:“泽上有水,节。”意思是,湖泊上面有河流,湖泊对河流起调节作用是节卦的卦象。像坎卦一样,节卦也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上游和支流蓄水能力的减小,势必加大下游和干流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参见附图十一)

附图十一:东汉时期(公元140年)江南大开发(局部)

大禹治水,形成的了彭泽湖。随着江西的大开发,彭泽湖的面积逐渐扩大,形成了后来的鄱阳湖。图片来源: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第41页。

豫章郡更名为洪都府

随着江西的大开发,江西的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王莽称帝时,豫章郡改为九江郡,虽然东汉又恢复了豫章郡的名称,但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废豫章郡为洪州总管府。王勃《滕王阁序》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洪字和赣字的意义是一致的。贞观初年,唐朝设立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江南道分立江南西道,江西因此而得名。随着江西的大开发,江西的原始森林渐渐消失。曾经作为郡名的豫章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豫章水也改称章水,豫字不见了。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南宋将赣南地区的虔州改为赣州。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清朝在赣南地区设置巡赣南道,管辖赣州、安南两府。1914年,民国设赣南道,辖区与今天的赣州市一致。巡赣南道、赣南道俗称“赣南”,其中的“赣”代表江西全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逐渐形成的,是江西大开发的必然结果。今天,水利建设更加科学合理,但是,人类在开发大自然的同时,其自身也应当有所节制,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参考资料: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876页。

[2]﹝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中华书局2012年,第110页。

[3]江西省水利厅:《河湖概况》2018-11-20。

[4]李润英、陈焕良译注:《山海经·海内东经》,岳麓书社2016年,第245页。

[5]﹝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第294页。

[6]﹝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第294页。

[7]﹝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水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54页。

[8]﹝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876-880页。

[9]江西省水利厅:《河湖概况》2018-11-20。

[10]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中华书局2012年,第65页。

[11]﹝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象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59页。

[12]﹝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004页。

[13]﹝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第294页、第306页。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第1017页。

[15]﹝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中华书局2012年,第216页。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