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原标题:“中国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2021年7月23日,“中国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在清华大学古月堂举行。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主办,邀请了李当岐、刘元风、包铭新、贾玺增、王永进、万献初、周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时装设计师组成专家团队,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玺增副教授担任学术策划。

古月照今人 堂前聚群英

7月23号下午,古月堂迎来了我国服装设计以及传统文化领域的一众大咖。论证会的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华服”的定义与规范。

承前启后 “华服”概念呼之欲出

近些年,随着“华服热”“汉服热”的兴起,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那么,究竟什么是“华服”?它的概念又是什么?如何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歧义和误读?

为此,论证会一开始,主持会议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玺增副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即针对“华服”定义、应用场合、设计思路、礼仪规范等内容展开讨论,努力厘清“华服”的内涵与外延,统一“华服”的定义和使用规范。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永进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华服”要做好定义、定式、定制、定标。要让喜欢传统服饰的“95后”“00后”更加清晰地了解他们身上服饰的文化传承与审美价值。

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则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华服”进行考证与诠释。他认为,“华服”无论是指“华美的服装”,还是“中华的服装”,都是有据可查。

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认为,“华服”和其它衣服最大的不同,除了是华丽的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带有礼仪意义的服装才是“华服”。

经过认真探讨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华服”,是指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精神风貌,且融合当代审美的礼仪性服装,其服装风格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特质,体现当代社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适用于国际交往、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以及日常节庆、典祭等礼仪场合。

在总结发言中,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表示,古语称“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对“华服”进行定义和规范十分有必要。而随着产业的发展、学术的探讨,人们关于“华服”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升、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过程。

以华为美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此次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是今年5月份在山东启动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据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介绍,截止到7月16号,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247件,绝大多数都是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征的作品,但也有少数作品没有搞清楚“华服”的真正含义,遗憾地写了“跑题作文”。

2020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计划》指出,要永续传承,创新发展,推进相关产业化集约化,建设现代丝绸产业体系。因此,在学术论证会上,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郑林表示,推动以“华服”为代表的传统服饰产业发展,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下时尚相结合,有利于讲好一个个品牌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