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驱邪伏魔的道教法器,原来是这样分类的
道教法器是中华道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汉代道教之出现、中经盛唐、直到近代,上至朝廷巨室的斋醮,下及民间百姓的道场,举凡各种道教科仪或法事活动,大都可以看到道教法器的踪影。凡举行斋蘸法会,修眞护身,通灵达神,驱邪伏魔,炼度济人等道教科仪与宗教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故历来为道教中人所重视。一些道门中人在回忆昔日大型法事活动时,常常谈到名目繁多的法器,尤其是法印名目众多,数量也最大,多到需要使用箩筐来放置。就道教法器而言,通常所使用者,不出剑、印、尺、令,是行法时之必要道具之一。
法器来源
宋代道士王契眞在《上清灵寳大法》卷三十一《斋法坛图门•威仪章》中称:“太上三尊,居玄都玉京之山,七寳玄台紫微上宫,十方世界上圣高尊,一日于寅午戌三时,旋行朝谒,执符把箓,建节持幢,吟咏洞章,烧香散花,奏钧天广乐,鸾唱凤舞,万眞称庆,三界齐欢。今之斋法,登坛朝奏,步虚旋绕,盖取于玄都玉京也。威仪法式,莫不备焉。”由此看见,道教宫观中科仪使用的法器,都是取法于天界神仙。
法器的分类
按照《洞玄灵寳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的记载:“凡法具,供养在先。道士女冠,唯一之本,不可阙也,并备诸经。但在观中及私房内,供养之者,緫名法具。”这里所说的法具,明确区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道士供养使用之类,如殿堂内外经常看见的钟磬、帐座、香炉、灵幡、寳盖、灯台、烛台、旌节、香花、灯水、坛纂、门榜等,也包括道士常用的个人之物,如如意、尘拂、蒲团、木杖等物。另一类是专门用于各类科仪法事中,称为“威仪之本”,业就是科仪中不可缺少的,包括令旗、法剑、法尺、铜镜、令牌、帝钟、水盅,以及铃、鼓、铙、钹、磬、木鱼等等。
按照宗教用途的分类可以分为这样四个方面:一是在斋醮法事里,法器具有沟通神灵的作用。法器的音响能够上达天庭,下送地狱,把主持法事的高功法师的意愿、祈求转达给神灵、幽冥,以达到人神互感交流、天人感应的目的;二是正一派道士在符箓道场里,用于避邪、驱鬼、伏魔、降妖,达到扶正祛邪的功效;三是道士随身携带或佩带,其主要用途也基本上属于避邪伏魔,同时也具有防身之用;四是在道教科仪里的运用。
法器的效能
在道教仪式上使用法器,主要是为了使仪式具有法力的效能,从而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与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因此,当道士在执行仪式时,除了要注重坛场的设置如香炉、供品等的摆设和本身的服饰外,还要因应仪式所需而使用各种法器。此等法器,或有用以辟邪驱魔的,或有用以召神遣将的,或有用以靖绥坛场的,或有用以节制经颂的……。
例如在生活和法事活动中最常用的法器——钟和鼓来举例说明,法器在道教宗教生活和法事活动中的运用及其宗教涵义。
一、鼓
鼓是道教宫观里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法器之一。鼓的样式多种多样,名目繁多,如铜鼓、木鼓、灵鼓等等。鼓的体积有大有小,大鼓也可能用几个成人抬着,小的,一个人拿着。鼓安置、摆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安放在殿堂内的木架之上,有的悬挂于檩梁之下,手鼓则拿在道人的手中。由于鼓的声音洪亮浑厚,圆润深沉,有强烈的共鸣音响效果,所以,道人们认为,庙观里击鼓,其作用有三:一是施令作用。二是通达神灵的作用。无论是在早晚功课或者诵经法事活动中,必须有鼓点伴奏,除了音乐效果和增加宗教氛围的需要外,鼓声能够直达天庭地狱,把正在进行的法事活动告知仙界神灵。三是警醒作用。对于玄门弟子和世俗的芸芸众生来讲,鼓声能够振聋发聩,警醒俗人的尘念。
二、钟
钟鼓齐鸣,晨钟暮鼓,说的是,钟与鼓在庙观里是两件相辅相成的法器,几乎是缺一不可。道经指出“法鼓三通和,金钟执十方,请师等宝座,说法度众生”。庙观里的钟也有大小之分。大钟一般悬挂在钟楼里,绝大部分为铜、铁两种金属制造,重量从数百斤到数万斤不等。挂在钟楼的钟,主要用于发号施令。在集体重大祭祀活动中,祈福禳灾,大钟的钟声清脆嘹亮,悦耳动听,能够将人间的消息传达到天庭,从而,就能够实现人神共通的目的。高功、法师手里摇的小铜钟,又称帝钟、法铃、三清铃等,高约23厘米,口径约9厘米,钟的上端有三条交错的铜条拧成的结,寓意为三清钟,具无边法力。经书中说“手把帝钟,掷火万里,流铃八冲是也”。
如何供养法器
供养殿堂上神灵使用的法器,务必精雕细刻、金碧辉煌。明代朱权在《太清玉册•天乐仪仗章》中称:“仙仗用朱竿、寳盖、珠网、绵帛、缯彩为之,务在装画整肃,列于外坛四面,每朝奏步虚旋行之际,则道童各执仙仗,和华夏吟随班,旋绕皇坛之上,非登坛朝奏不用,则列于坛之四面架之。”而道士自身使用的法器则要求素朴简洁、讲究实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