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红色故事50讲之四十四丨“红军洞”与“红军桥”——段苏权
段苏权(市委党史研究室)
段苏权将军(秀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供图)
1983年11月9日,段苏权将军(前排左二),在秀山县副县长帅秀芝(前排左一)等人的陪同下,前往秀山梅江区,调查了解当年
1984年4月,中共秀山县委和县政府,将一块“红军的亲人”的匾额,赠送李木富,转达段将军对老人的亲切问候;并奉上段苏权寄
由段苏权出资、车田村民献工、献料,在车田河上架起了一座水泥、混合、鹅卵石桥:“红军桥”
红色故事50讲系列微视频
第44集“红军洞”与“红军桥”——段苏权
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雅江镇的江西村前,有一座石拱桥,叫作“红军桥”;村后还有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山洞,叫作“红军洞”。这一桥一洞,记录着红军将领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一段佳话。
1934年10月,红二、红六军团,打算从贵州松桃经四川秀山,挺进湖南湘西。军团任命18岁的段苏权为黔东独立师政委,与师长王光泽一起率700多人留下阻击敌军,掩护主力东进。为完成任务,段苏权和王光泽率领部队伪装成红军主力,在黔东地区开展游击战,拖住敌军20余天,成功掩护主力部队向湘西挺进之后,段苏权打算率独立师东进湘西与主力部队会合,不料却遭到敌人围攻,损失惨重,迫不得已,独立师只好向四川进发。
11月26日,独立师进入四川秀山,突然遭到隐蔽的敌人开枪射击。走在队伍前面的段苏权脚踝中弹,顿时失去支撑,倒在街上。几个战士奋勇争先,轮流抬着段苏权撤退。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不断有战士牺牲、被俘、失散,独立师几乎弹尽粮绝。鉴于敌情严重,任务艰巨,师长王光泽不得不将段苏权抬出战场,安置在附近的一户村民李木富家。
人多嘴杂,李木富家藏有红军的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当地民团,很快便找到了李木富,强迫他交出红军。在段苏权藏身的山洞,凶恶的民团团丁,不仅抢了段苏权的军服和随身的钱财,还想要段苏权的性命。好在李木富苦苦哀求,好话说尽,才让民团暂时放过了段苏权。在李木富的细心照顾下,段苏权的伤势渐渐好转,为了不再拖累李木富,段苏权决定离开李家。
善良的李木富见段苏权去意已决,找人给段苏权做了一副拐杖,让段苏权扮成叫花子,去找红军部队。临走时,看着段苏权一瘸一拐的背影,李木富留下了难过的眼泪。
一个月以后,李木富到川湘交界处的秀山洪安街赶集,竟然再次见到拄着拐杖的段苏权。此时的段苏权,没有找到部队,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于是,李木富迅速找船,把段苏权送过清水江,到达湖南境内的花垣县茶峒镇,又送给他一百文铜钱,才依依惜别。
经过千辛万苦,段苏权终于回到部队,逐步成长为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
1983年10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的段苏权,应邀参加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大会。借此机会,他走遍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四处打听李木富的消息,并委托秀山县党史部门帮忙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86岁的李木富老人听到消息,主动找到秀山县委,汇报了当年的情况。段苏权终于有了恩人的消息。
找到李木富后,段苏权多次给他寄送生活费,还托人捎信,问他需不需要什么待遇。李木富说,“我个人啥也不要,就是希望在村前的车田河上,给乡亲们架一座桥。”
段苏权听说以后,十分感动。他决定由自己个人出资建桥。这座由水泥、鹅卵石混合而成的石拱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桥”。秀山县委县政府还在当年李木富掩护段苏权的岩洞前立了碑,命名为“红军洞”。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重温段苏权同志与李木富的这段故事,我们看到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牢记党的宗旨,团结群众,走进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